《华工网院经济学原理考试资料二零一六年》.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个人和团体如何最佳利用稀缺经济资源,从事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满足人们无限消费欲望的社会科学。
2.经济理性主义:是指人们在经济决策的分析中,总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方案进行权衡比较,理性地选择最佳方案,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1.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一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满足感,其不仅在于这种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或需要的能力,而且这种效用的大小是由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这种主观感觉所决定的。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数量。
3.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把某种资源投入一种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它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2.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总产量。
3.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变化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三种情况。
1.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一个经济社会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的不同商品的组合。
2.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价格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之点所对应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
1.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中没有丝毫的垄断因素,所有市场主体没有任何垄断意识.
2.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3垄断竞争:是指在这种市场结构中,既存在竞争因素,又存在着垄断因素。
1.利息: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资本生产力所支付的代价,或者说是资本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因让渡资本使用权而承担风险所获得的报酬.
2地租: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土地得价格称为土地的租金,也是土地所有者的收入,由土地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
3级差地租:由于土地本身质量、位置差异而产生或者说由于土地的等级而产生的租金。
4.企业家职能:是指企业家所拥有的在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承担一定风险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进取心。
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民在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调节率,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以达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4.帕累托最优: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指标。它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或减少,那么这种配置就已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或最适度状态。
1.货币:狭义上,是指用作交换商品的标准物品。广以上讲,是指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
2.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上累计的货币总量。
3.货币流量:是某一时期内货币的流通数量。
1.失业:是指凡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所处的状况。
2.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现象。
3.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在增长过程中循环出现持续一段时期的扩张与收缩。
4.经济增长: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的增加,也就是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包括两层含义:第一 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是增加的,第二人均占有的国民生产总值也是增加的。
3.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西方经济学认为,所有社会都要解决(都不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何时生产,为谁生产)
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下式开始的标志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微观经济学理论是根据(经济人)假设提出来的
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当x为正常商品时(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方向相同)
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是(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预算线的截距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之比)
如果商品的边际效用为零,那么(该商品的总效用已经是最大)
对正常商品来说,当价格上升时,(替代效应引致了更大的消费、收入效应引致了更少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