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猛作业《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水平的重要参数。城镇化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乎国家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速度。纵观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两者相互促进。本文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力图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1.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18世纪以来,全球已经三次城镇化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端于欧洲,以英国为代表,伴随工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城市化;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上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城市化达到稳定期,世界城镇化的主体转换到发展中国家。世界城镇化率由1880年的3%转变到2000年的50%,全球城镇化整体加快。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依靠第三产推动的城镇化继续深化,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城镇化最主要的推动者,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快城镇化步伐。
1.1 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和城市化,都由英文Urbanization翻译而得,是同义词。提“城镇化”有利于避免片面发展大城市的倾向,确保在制定城镇化的政策时既包含大城市,又积极发展小城镇。国外只有城市化概念,我国早期也多翻译成“城市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由此,“城镇化”一词在官方语言中取代“城市化”。
对于城镇化的涵义,不同科学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有不同理解。如经济学强调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社会学强调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地理学强调城镇景观取代农村景观。有专家认为,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口居住、人口素质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变成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要途径,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乡民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赛姆提出,城市化发展的过程近似一条被拉平的“S”型曲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城市化初级阶段,城市化率超过10%、尚未达到30%,城市化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第二阶段为城市化水平急剧上升的中期阶段,当城市化率达到30%后,工业化推动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发展速度快速增加;第三阶段为城市化水平较高且发展平缓的后期阶段,当城市化率达到70%后,主要靠服务业推动,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
1.2.2 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是指对城镇化发生发展起推动和拉动作用的力量。一般认为,城市的引力和农村的推力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化是在两者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具体而言,农业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工业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产业结构持续高级化是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政策制度和科学技术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1.2.3 城镇化的发展类型
城镇化的发展类型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城镇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来分析世界城镇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同步型城镇化,表现为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互相促进,城市规模和数量适度,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同步上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是过渡型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它是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类型,往往伴随“城市病”;三是滞后型城镇化,又称为低度城镇化,指的是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
1.3 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规模大幅扩大、数量增加,城镇聚集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城镇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存在问题不少。一是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并且地区差异大,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二是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低,出现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粗放城镇化”;三是产业集聚效应不足、吸纳就业能力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出现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四是城乡二元分割严重、矛盾突出,出现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五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镇恶性竞争、“千城一面”等问题突出,出现遍地开花的“无序城镇化”;六是土地、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影响城镇化深入推进;七是大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城市病”突出;八是违背农民意愿,借机强拆圈地,“土地财政”催生的房地产泡沫,出现鞭赶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