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历史涨水记录(超齐全).docx
合川历史涨水记录(超齐全)
清朝时期
1782(乾隆)年六月,大水入城(今合阳镇,下同)今推算水位约217米,测算洪水高度为31米(以合川东津沱水位点高程186米为零点起算,下同。
1788年六月,大水入城至州署前。今推算水位为217米,测算洪水高度为31米。
1789年)六月,大水入城至州署外。今推算水位为215米,测算洪水高度为29米。
1796年六月,大水入城,坏城垣、毁民房。推算水位215米,洪水高度29米。
1802年七月二十六日,大水入城至州露台,坏城垣、毁民房无数。推算水位220米,洪水高度34米。
1815年夏,渠河水猛涨,洪水入城毁邹公祠。推算水位213米,洪水高度27米。
1819年夏,涪江水暴涨,毁较场坝处的沿江护堤。推算水位213米,洪水高度27米。
1840年,大水入城至州署大堂处。推算水位219米,洪水高度33米。
1842年六月,大水入城。推算水位213米,洪水高度27米。
1870年六月,大水入城至州署二堂之半扉,街户尽淹,城区只余沿山之神庙、书院与民房数十间。南津白塔荡漾在水波中,州人骑屋呼救,号啕声四起。半月后水退。推算水位226米,洪水高度40米。(天哪!还有天理吗?)
1871年,春夏之交时大旱不雨,田水皆无。同年五月,大水入城至州署月台下。推算水位219米,洪水高度33米。
1873年,六月大水入城至州署仪门。推算水位217米,洪水高度31米。
1903年六月七日,大水入城至大堂后之侧门,至初十水退。推算水位224.3米,洪水高度38.3米。
民国时期
1918年9月9日大水入城,淹至县知事公署大堂外。推算水位215米,洪水高度29米。
1921年6月8日,大水入城淹至县政府大堂前。推算水位217米,洪水高度31米。
1937年,2—4月春旱60余天。7月,洪水入城。推算水位214米,洪水高度28米。??
1945年8月28日,洪水入城淹至县政府大堂外。推算水位216米,洪水高度30米。
1949年大水入城淹至塔耳门,推算水位213米,洪水高度27米。
解放后
1952年9月14日,大水入城淹至塔耳门。水位213.1米,洪水高度27.1米。
1956年6月27日,县城发大水,淹至塔耳门上段;水位214.6米,洪水高度28.6米。
1975年10月3日,发大水淹至梓桥街中段,水位213.75米,洪水高度27.75米。全县63个乡4154户人受灾,淹没房屋11737间。
1981年7月13日至18日,岷、沱、涪、嘉、渠诸江中上游地区相继发生阻塞性暴雨,加之长江同时涨水,致使合川县遭受特大洪灾。7月16日,洪水入城淹至县政府院坝阶梯上,县府机关前院水深1米余。水位219.1米,洪水高度33.1米。全县损失惨重,城区95%房屋被淹没,3000米街道仅有20米没有进水。12个区全淹,其中4个区重灾,90个公社被淹62个,被淹大队369个(占40%),生产队1752个(占23%),淹没庄稼17万多亩,被淹企业、学校等1335个,厂房、教室186877平方米。房屋被毁43387间,32万人受灾,其中56000多人无家可归。城乡交通、供水、供电及邮电通讯全部中断,直至18日方退出安全水位之下。时隔1月,8月18日,洪水再次席卷重来,水位涨幅达23.1米,8月25日至26日,嘉、涪、渠三江上游连降暴雨,合川第三次遭受洪灾,洪峰达23.2米,沿江地带一再受灾。此次特大洪灾,合川城乡经济损失总计:粮食(含库内商品粮)损失6250万公斤,各类物资及房屋损失1.38亿元。
1984年7月8日,洪水淹至县城溪子口、靛市街一带。水位212.72米,洪水高度26.72米。全县沿江有37个乡、38315户人受灾。7月13日、7月25日两次暴雨,全县有5座水库损失严重。冲毁河堤1055处,桥梁59座,农田2653亩,房屋227间。
1989年7月8日8时至10日8时,24小时内我县普降暴雨达329毫米,部分地区达400毫米,三江洪水猛涨,洪峰达25.3米。至7月12日5时,水位达到26.8米。
1998年8月21日—23日,由于涪江上游连降暴雨,太和、佛盐、小河、铜溪、油桥、渭沱等镇乡受洪灾。21日晚8时,城区东津沱水位已达200米,上涨水位14米,过流量达1.65万立方米/秒。至23日晨,嘉陵江洪峰到达合川,东津沱最高水位达210米,上涨水位24.5米,过流量3.2万立方米/秒。
2007年7月7日晚10时,嘉陵江洪峰通过合川东津沱水文站时达到209.67米,上涨24.1米。
2010年7月19日08时,嘉陵江洪峰通过合川东津沱水文站时达到211.9米,水位上涨25.87米,超合川城区警界水位6.9米,合川区政府启动二级橙色预警。本次洪水是合川1998年以来最大洪峰。本次洪水因最大洪峰来自渠江,由于嘉.涪两江同时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