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境工程原理PPT第10章 其他分离过程.ppt

发布:2016-09-12约字共1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微滤和超滤过程中采用的膜一般为多孔膜。 超滤膜的孔径在0.05?m至1nm,微滤膜孔径在10~0.05?m 超滤:主要分离生物大分子 微滤:主要分离悬浮物微粒、细菌等 微滤或超滤的基本分离过程主要有: ①在膜表面及微孔内被吸附(一次吸附); ②在膜孔中停留而被去除(阻塞); ③在膜面被机械截留(筛分)。 而一般认为物理筛分起主导作用 四、微滤和超滤 第三节 膜分离 通过微滤或超滤膜的水通量可由Darcy定律描述: 其中渗透系数Kw包括孔隙率、孔径(孔径分布)等结构因素及渗透液粘度的影响。 对于在多孔体系中的渗流的描述,可以参见多孔模型。 (一)分离过程的基本传递理论 第三节 膜分离 (10.3.24) (二)浓差极化与凝胶层 在超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为大分子,大分子溶液的渗透压较小,由浓度变化引起的渗透压变化对分离过程的影响不大,可以不予考虑。 第三节 膜分离 但超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对通量的影响则十分明显。 一旦膜投入运行,浓差极化现象不可避免,但是可逆的。 浓差极化和凝胶层形成现象 第三节 膜分离 达到稳态时超滤膜的物料平衡算式为: 从边界层透过膜的溶质通量 对流传质进入边界层的溶质通量 从边界层向主体溶液的扩散通量 根据边界条件:z=0, c=cb; z=?bl, c=cm,积分上式可得: 第三节 膜分离 (10.3.25) (10.3.26) 当以摩尔分数表示时,浓差极化模型方程变为: 当xpxb和xm时,上式可简化为: 当胶体或大分子溶质在膜表面上的浓度超过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时,便会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此时的浓度称为凝胶浓度cg 。 一旦凝胶层形成后,渗透速率就与超滤压差无关。 浓差极化比,其值越大,浓差极化现象越严重。 第三节 膜分离 (10.3.27) (10.3.28) 对于有凝胶层存在的超滤过程,常用阻力模型表示。 若忽略溶液的渗透压,膜阻力为Rm、浓差极化层阻力为Rp及凝胶层阻力为Rg,则有: 由于RgRp,则: 第三节 膜分离 (10.3.29) (10.3.30) 对于微滤过程,可将沉积在膜表面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层。 可将滤饼层的阻力Rc取代式(10.3.29)中的凝胶层阻力Rg 。 第三节 膜分离 (一)电渗析过程的基本原理 五、电渗析 第三节 膜分离 电渗析中使用的是阳离子交换膜(简称阳膜,以符号CM表示)和阴离子交换膜(简称阴膜,以符号AM表示)。阴、阳离子交换膜具有带电的活性基团,能选择性地分别使阴离子或阳离子透过。 阴膜 阳膜 (二)电渗析中的传递过程 第三节 膜分离 电渗析中,反离子的迁移是主要的传递过程。但在电渗析的传递过程中,还存在其他复杂的传递现象。 ①同性离子迁移②电解质的浓差扩散③水的(电)渗析④压差渗漏⑤水的电解 (三)离子交换膜 第三节 膜分离 1.离子交换膜的种类 磺酸型阳膜的示意为: (1)按活性基团分类 阳离子交换膜(简称阳膜)、阴离子交换膜(简称阴膜)和特种膜。 季胺型阴膜的示意为: 基膜 活性基团 基膜 固定离子 可交换离子 基膜 活性基团 基膜 固定离子 可交换离子 第三节 膜分离 (2)按膜的结构分类 异相膜(或称非均相膜): 容易制造,价格便宜,但选择性较差,膜电阻也大。 均相膜: 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近年来离子交换膜的主要发展方向。 半均相膜 (3)按材料性质分类 有机离子交换膜和无机离子交换膜 第三节 膜分离 2.对离子交换膜的性能要求 (1)具有较高的选择透过性:这是衡量离子交换膜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其定义式为 式中: -阳膜对阳离子的选择透过率,% -阳离子在溶液中的迁移数; -阳离子在阳膜内的迁移数,理想膜的 应等于1。 (10.3.36) 第三节 膜分离 (2)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3)较低的离子反扩散和渗水性 (4)较高的机械强度 (5)较低的膜电阻 第三节 膜分离 3.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机理 离子交换膜在化学性质上和离子交换树脂很相像,都是由某种聚合物构成的,含有由可交换离子组成的活性基团。 以阳离子交换膜为例: (四)电渗析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和极限电流密度 第三节 膜分离 边界层和主流层之间出现浓度差(Cb-Cm)。当电流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离子迁移被强化,使膜边界层内Cl-离子浓度Cm趋于零时,边界层内的水分子就会被电离成H+和OH-,OH-将参与迁移,以补充Cl-的不足。这种现象即为浓差极化现象。使Cm趋于零时的电流密度称为极限电流密度。 以NaCl溶液在电渗析中的迁移过程为例: (一)气体膜分离 六、其他膜分离 第三节 膜分离 气体膜分离是一种很简单的气体混合物的分离技术。常用的气体分离膜有多孔膜和致密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