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学影像学(南通大学)》脾脏CT与MRI诊断.ppt

发布:2012-05-17约1.68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脾脏正常CT、MRI表现 CT表现: CT图像上脾脏上部和下部层面呈新月形,中部(脾门)呈内缘凹陷的半圆形或椭圆形;脾脏外侧缘光滑,但内侧面形态不规则,可呈波浪状或分叶状 正常脾脏外侧缘不超过5个肋单位,脾脏下缘不超过肝脏下缘 脾的CT值为50Hu 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趋于均匀 MRI表现: 脾脏的T1、T2弛豫时间比肝脏长,所以脾脏T1WI低于肝脏,T2WI高于肝脏,信号均匀 脾脏异常CT、MRI表现 异常CT表现: 大小的异常: 肿大:CT横断面上脾脏外侧缘超过5个肋单位或脾脏下缘超过肝脏 密度的异常: 低密度病变:肿瘤、梗死等 高密度病变:钙化(见于错构瘤、血管瘤、结核等);出血(外伤) 异常MR表现: 单纯的脾肿大MRI信号强度和均匀度无改变 脾肿瘤常表现为T2WI高信号 脾肿大 脾脏密度改变 脾肿大 脾脏信号改变 脾脏常见疾病的CT、MRI诊断 脾血管瘤 脾恶性淋巴瘤 脾转移瘤 脾梗死 脾损伤 脾血管瘤 临床与病理 是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但较大的血管瘤可伴有脾脏增大而压迫周围脏器产生相应的症状 约有50%的病人由于脾脏血管瘤破裂而出现急腹症,突然腹痛、血压下降和休克等 病理上常为海绵状,镜下见血管内皮细胞层增生,病灶多为圆形和类圆形,大的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疤痕形成,呈星状或不规则形 脾血管瘤 CT表现 平扫: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大的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 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周围明显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大多能完全充填,与脾脏呈等密度 MR表现 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亮灯泡征) 增强扫描同CT 脾脏恶性淋巴瘤 临床与病理 分为脾本身的原发恶性淋巴瘤和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两种,后者常见 病理分型 弥漫脾肿大型,无明确肿块 粟粒型,无数直接小于5mm的小结节 多发肿块型,直径可为数cm 孤立大肿块型 脾脏恶性淋巴瘤 CT表现 粟粒型因肿瘤太小,CT不能显示,与弥漫脾肿大型一样表现为脾肿大 多发肿块型和孤立大肿块型除显示脾肿大外,可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肿块,边缘模糊 增强扫描肿块轻度强化,而正常脾脏明显强化,病灶显示更清楚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还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脾脏转移瘤 临床与病理 为其它脏器恶性肿瘤血行转移而来,也可为邻近脏器恶性肿瘤直接侵犯 一般为多发,少数为单发 脾脏转移瘤 CT表现 平扫:多为低密度肿块,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坏死区 增强;不同程度强化 可见腹膜(腹水或结节块阴影)、肝及其他脏器有转移灶 脾梗死 临床与病理 是脾内动脉的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主要病因: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 大多脾梗死无症状,但有时可出现左上腹痛、左膈抬高和胸腔积液 病理上梗死灶形态多呈锥状,底部位于被摸面,尖端指向脾门。梗死后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所取代,因纤维疤痕收缩,可使脾边缘局部凹陷。如果坏死灶较大,不能完全纤维化,其中央可发生液化,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的囊腔 脾梗死 CT表现 平扫: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伴有出血时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形影 少数伴包膜下积液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陈旧性梗死灶因纤维收缩,脾脏可略缩小,轮廓呈分叶状 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MR表现 梗死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 脾损伤 CT表现 局限性包膜下血肿 新月形或半月形病变,位于脾缘处,相邻脾实质受压变平或呈内凹状 增强扫描:脾实质强化而血肿不强化 脾内血肿 圆形或椭圆形略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血肿不强化 脾损伤 脾撕裂伤 急性期:边缘不清,增强后脾内线样低密度 后期:形成边缘清楚的裂隙,类似脾切迹 脾周血肿、腹腔积血 脾损伤常合并脾周血肿、腹腔积血 发现脾周血肿、积血,须快速明确有无脾损伤 脾梗死 脾梗死 * * * * * 正常脾脏CT表现 正常脾脏MRI T2WI表现 正常脾脏MRI T1WI表现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 脾转移瘤 脾转移瘤 脾梗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