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模式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模式研究
摘要: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凸显,企业自身也意识到国际市场的重要性,而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实施“海外战略”,一些具有前瞻意识和实力的企业已经通过并购方式融入国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推动行业的发展。本人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以新世纪以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模式为研究对象,从而延伸对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意义为主题展开,分析并总结出我国跨国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对提高我国跨国并购成功率给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企业 并购 模式 研究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征
(一)、我国跨国并购的现状。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前夕,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规模都呈现“数量少、规模小”的局面。采取并购模式先例出现在1984年,由中银和华润集团联合收购香港康力投资公司,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案例2556起,居全球第二位,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达到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7%,占流量总额的43.2%。2011年,中国企业并购潮风起云涌,全球四大会计所之一普华永道在京公布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纪录,交易数量207宗,金额达429亿美元。进入2012年,并购势头更加猛烈,很多收购对象都是全球一流企业。从根据统计的数字来看,我国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美,并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二)、我国跨国并购特征:(1)主体并购规模小、并购层次不高。与欧美发达国家并购案例比较而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采取的是产业资本不高、金融资本不强的并购模式。大多数并购采用自己企业的制造和市场选择去整合并购公司的品牌。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是在沃尔沃处于亏损的状态下采取的并购。(2)并购由拉美向欧美发达国家转移。纵观并购发展史认为,跨国并购一般是由发达地区并购欠发达地区企业,但是中国的跨国并购除指向非洲拉美的能源并购外,都是有技术密集型的指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并购。中国在日益快速发展中成熟和强大起来的中国企业,使得这种并购成为可能。(3)并购多为能源领域,且产业分布集中。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多集中在资源和技术产业,而我国劳动力丰富的制造业并购案例还没有出现。(4)并购主体集中在国企和高科技私企。国企的并购具备政策和资金的优势,高科企业则必须通过并购实现研发技术的突破和市场份额的占领。这些并购特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风险意识不强,并购层次不高。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其市场规则也千差万别,中国企业是在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下成长的起来的本土企业,在并购前的并购风险评估以及并购后的市场整个都面临很大的风险。但是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只追求市场发展往往忽略政治济源因素,从而导致并购失败。
(二)并购融资渠道狭窄,并购人才缺乏。在我国实现跨国并购的案例中主要靠现金并购,以现金为主的并购使得融资效率非常低,而且这种并购不利于企业的整合发展。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并购融资渠道相当多如发行股票、债券、贷款等方式。另外我国跨国并购过程中企业规模不大,其经营经验缺乏,人员素质不能够适应跨国并购后的经营要求。
(三)并购政策支持不足,并购中介不专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并购过程中,都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而当前我国海外并购政府政策主要停留在审批环节,并且机制不统一、审批内容简单,程序繁琐,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跨国并购行为,并且没有专门设立的跨国并购的政府服务机构。在跨国并购中需要专业的机构提供并购服务,目前我过兴起的并购浪潮使得并购咨询机构不能够提供优质服务,涉及能够提供跨国并购的金融以及法律支持服务的机构相当缺乏。
(四)并购的整合能力缺乏,并购分析不深入。中国的并购企业走过不过十多年的历程,相对西方企业并购半个世纪的历史,从时间发展和经验来看,都存在差距。国外的并购是在经历国内并购后才实现国外并购的突破,这个演变过程是在积累相当经验的基础上才取得的。而我国的并购企业没有经历国内并购的洗礼,直接进入国外并购,因此企业普遍缺乏并购整合能力。另外我们还缺乏对目标并购企业全面深入分析,并购的意向不仅仅与被并购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有关,同时还取决于双方企业的整合度分析,即通过整合后能否发挥双方优势资源达到整个目标来实现企业盈利。由于经验的缺乏、分析的不够深入,在调查资料、分析数据工作上做的不扎实、不到位、不规范,这种流程操作必然导致并购后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严重影响并购的整合效果。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远景规划中,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不会动摇,要实施这一战略,就需要准确定位世界经济格局,认清经济变化趋势,同时要研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