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章 总 论
1.1 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平山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
1.1.2主管单位
####省林业厅
1.1.3建设单位
####平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1.1.4 法人代表
滕申虹(####平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局长)
1.1.5项目性质
新建、社会公益型
1.1.6建设范围
####平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西北坡,地理坐标为49°25′32~ 49°36′39N,126°49′26~ 127°08′18E。该保护区东西长22.8公里,南北宽21.9公里,总面积为2139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相依存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该保护区毗邻大兴安岭林区,为大、小兴安岭交错过渡地带,也是小兴安岭西北坡至今保存最完整、面积较大的湿地之一,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1.1.7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3年,即2015~2017年。
1.1.8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包括湿地保护、恢复工程、科研、宣教及基础设施工程,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等,提高保护区的管护效率,切实有效地保护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资源。
(1)湿地保护工程
①新建保护管理点4个(每个80平方米),瞭望塔2座;
②在保护区周边沿线及各功能区之间埋设界碑10个,界桩300个,宣传牌25个,解说性标牌15个;
③维修升级巡护路20公里;
④新建巡护码头2座;
⑤配备必要的保护及巡护设备;
⑥新建野生动物救护站一处,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动物笼舍2座,投食台5处,配备必要救护设备;
⑦鸟类环志站1处,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⑧在保护区实验区建扁担山、熊栖沟2个管理站,每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负责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和后勤保障。
(2)湿地恢复工程
湿地植被恢复28公顷。
(3)保护区能力建设
①在保护区管理处建设宣教及标本陈列馆50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宣教及标本制作设备;
②科研监测
新建野外监测点3个,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
1.1.9项目总投资:
建设项目估算投入资金1260万元,其中湿地保护工程投资525.50万元,占41.71%;湿地恢复工程投资386.41万元,占30.66%;保护区能力建设工程投资148.90万元,占11.82%;其他费用139.21万元,占11.05%,基本预备费59.98万元,占总投资的4.76%。
1.2 依据
(1)《湿地公约》(拉姆萨尔,1971午2月2日,经1982午12月3日的议定书修订);
(2)《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修改);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9)####省湿地保护条例(2003);
(10)《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
(11)《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2);
(12)《####平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1年;
(13)国家或地方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节能、安全卫生、消防等行业标准与规范。
1.3 可行性研究结论
####平山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的实施,主要是以湿地保护、恢复为主,达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由于上个世纪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本区部分湿地被开垦成农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湿地功能减退。保护区建立后,湿地乱垦、滥占等行为已经被遏制,并且开展了一些退耕还湿和退耕还林等工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本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湿地功能,达到保护区原始湿地状态,对维护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平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西北坡,区内生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森林、湿地、水域等生态系统共存。
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尤其是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较多,共有4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紫貂、东方白鹳、金雕、白头鹤、白鹤、大鸨及黑嘴松鸡等7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马鹿、驼鹿、鸳鸯、苍鹰、花尾榛鸡等38种。
保护区内沼泽湿地面积占有绝对的优势,且保存有一定面积的红松原始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林,森林和湿地植物都非常丰富。保护区内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就有6种,如红松、水曲柳、黄檗、钻天柳和紫椴、野大豆等。
本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加强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建设,提高保护区在湿地保护恢复、科普宣教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人们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认真研究和论证,本项目符合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条件良好,总体布局合理,规模适宜,资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