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娃娃菜冷链流通技术规程》编制说明.pdf

发布:2025-03-14约4.6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娃娃菜冷链流通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目的意义

据农业部统计,2018年我国蔬菜总产量已超7亿吨,总产值达1.2万亿元,

但每年蔬菜采后损耗在3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远高于发达国家

5-10%的损耗。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多蔬菜采后保鲜、流通无标准,

全凭经验操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乡居民对蔬菜的消费已由“吃得饱”向“吃

的好,吃的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转变。对优质鲜活蔬菜的消费需求显著提

升。较传统的大白菜相比,娃娃菜因其细嫩清脆的口感,精致的外形,鲜艳的颜

色和丰富的营养,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名优特菜品种,

在我省、甘肃和云南等地已大面积种植。但娃娃菜叶表面积大,含水量高,商品

化处理后伤口大,采后呼吸作用强,抗病力差,常温下品质易劣变,耐贮性差,

严重影响其商品性和流通销售范围。在生产中,采后娃娃菜最佳的预冷方式为真

空预冷,然而不适宜的真空处理会加速流通、贮藏、货架期娃娃菜脱帮、基部渗

液、褐变及侧根生长等问题。为解决生产中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规范娃娃菜采后

商品化(采收,预冷,包装等)处理和全程冷链流通的操作规程。本标准的制定

和实施对于指导我省娃娃菜采后冷链流通各环节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娃娃菜的标准,主要涉及娃娃菜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技术规范。截

止目前,尚未有国家、行业或地方出台有关娃娃菜冷链流通的技术规程,因此在

我国的娃娃菜产区尚无可参考的标准化的技术规范。生产中常存在预冷、包装不

规范、冷链温度不适宜、码放规格不合理等问题,这常导致销售中的娃娃菜出现

脱帮、褐变、腐烂等,大大缩短了鲜态娃娃菜的货架期。更重要的是,导致销售

端娃娃菜的营养品质损耗严重,亦给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性带来隐患。

本次申请制定的娃娃菜冷链流通技术规范,是根据我们近年来在娃娃菜产地、

批发中心、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的调研及娃娃菜采后保鲜、流通方面研究的结果,

同时结合文献报道的相关结果,以不同的流通半径为目标,制定采后娃娃菜适宜

的冷链流通技术规范,从而降低娃娃菜采后的损耗,降低生产风险、满足消费者

对高品质新鲜蔬菜的需求。

二、任务来源

根据2023年2月4日江苏省农学会下达的关于征集2023年江苏省农学会团

体标准(第一批)立项项目的通知,标准牵头单位向江苏省农学会提交立项申请。

三、编制过程(需根据标准制定程序各阶段的进展不断补充,直到可

发布为止)

从制定标准开始,我所组织相关人员共同商定,结合近几年的最新科研成果,

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

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编写,起草了该标准的第一稿。初稿形成后分别送相关专

业(包括食品科学、贮藏保鲜等)的专家审查修改。根据专家及同行的建议,对

采收时间和采收方式技术进行了细化,完成了该标准的起草工作。

四、主要内容技术指标确立

简述标准主要内容技术指标确定的依据,包括实地调研、查阅资料、试验论

证等。

1.标准编写原则

1GB/T1.1-2020

()本文件按照新版《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化文件

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进行了标准化表述的修改。

(2)本标准的修订过程中,遵循“面向市场,服务产业,及时修订,不断完善”

的原则,注重标准修订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产业推广应用相结合。

(3)坚持标准服务行业的原则,制定标准时广泛征求相关企业、生产者的意见,

力求协调一致。

4

()坚持先进性的原则,标准内容结合了我省娃娃菜主要产区生产现状及产品

实际情况,又充分考虑先进性。对于提升娃娃菜品质,推动我省娃娃菜产业的发

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2.确定团体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为编制本文件,标准编制小组在全面查阅近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

娃娃菜采后衰败特性、预冷技术工艺、保鲜包装及采后病害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

了系统的研发,为标准相关指标的确定提供了试验依据,主要研究及结果如下:

1

()娃娃菜采后衰败特性:通常由于前期、流通和贮藏过程中操作、管理的不

规范,导致娃娃菜采后的衰败严重,主要呈现为两部分:1)根部的氧化褐变→

产生愈伤组织→侧根生长,从而消耗叶片组织的养分;2)由细菌性病害引起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