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pdf

发布:2024-12-20约3.3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龙源期刊网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作者:徐国莉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6期

摘要:立足高职教育特点,我们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重构《大学语文》课程内

容,开展课程设计的“任务驱动课程项目化改造”,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

教学效果明显。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改革

引言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理解与交流能力是五大类基本工作

能力之一。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为全校公共必修课,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母语

表达与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修养不容乐观,另一面却因

受实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学生对上《大学语文》课了无兴趣,传统模式的《大学语文》课收

效甚微。

《大学语文》课教什么?怎样教?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我校人文素质教研室课程改革课题

组围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前提: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是文化素质类课程,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到底该体现工具性还

是人文性,还是二者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哪个方面更多一些。高校学生学习年限较短,

而且根据国家规定,学生在校3年中必须有6个月以上在企业顶岗实习。因此真正能以课堂教

学形式分配给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是少而又少。我们的做法是,借鉴欧美、港台等地高

校优先考虑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的做法,根据学校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

各专业人才培养中有关语文素质的要求,确定本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课程目的。

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是全校所有专业人文素质类公共必修课,课程目的在于基本满足

企业、社会对毕业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认

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此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

(能力、知识、素质)和课程内容,并体现高职课程“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特点,

附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供教师参考。

二、改革基础:重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

龙源期刊网

《大学语文》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因涉及全校51个专业(方向),除《课

程标准》设置的课程内容作为各专业共同的“规定动作”外,我们鼓励任课教师根据不同专业,

增加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内容作为“自选动作”,以提高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语文能力。

借鉴国外母语教育“专题”形式,我们设置了“爱我中华学语文”、“思辨人生——《老

子》、《孔子》选读”、“审美人生——经典文学作品与影视歌坛”、“实干人生——多彩校园活

动”和“走向职场”五个单元。为满足学生未来职场需要,通过设计实施能力训练项目,提高学

生的书面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并将培养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及书面写作能力紧密联系。

三、改革关键:课程教学模式适应高职学生特点

(一)课程设计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化改造”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通常是以经典文学作品或者优秀文章作为教师讲解和学生揣摩的范本,

旨在通过对这些范本的讲解,使学生体会文章的作法,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力图将审美

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也融会到课程之中。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

“语文”二字的厌恶程度之深令人吃惊。据笔者调查,学生认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以来语文课

就是天天学生字、背课文、文学鉴赏,在高考指挥棒下,他们学语文已经都腻了、怕了。而且

学生普遍认为学专业课能掌握专业技能,学英语能拿四、六级证书,学《大学语文》没什么意

义,白白占用学习时间。在这种严重抵触情绪下,大学语文课如果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其教

学效果可想而知。

能力本位教育观指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职学生应突出职业能力培

养。能力需要相关知识支撑,能力的运用又内化为素质。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我们对课程采取

了“任务驱动项目化课程改造”。“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造”就是要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

成以能力训练为主,从以知识、概念等为载体,变成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把学生被动听讲,变

成学生主动参与;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条件为主。关

注一次课后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力有什么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体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