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福州自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5.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福州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5)
????????第六章记忆
????????*1885年德国人艾宾浩斯发表《记忆》一书,开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记忆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艾宾浩斯的工作
????????*艾宾浩斯创制了两个工具:第一是无意义音节;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艾宾浩斯也是用单个被试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典范。
????????*音节组长度和学习速度的关系:学会7个音节只需诵读一次,而学会36个音节需要诵读55次。音节增加五倍,诵读次数增加55倍!也就是说掌握难度增加了55倍。
????????*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时学习速度的增加:发现背诗歌比背无意义音节容易得多,背诗比背无意义音节节省了90%的努力。诗歌所以好背,他认为是由于意义、节律、音韵和语法的作用。
????????*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初学的次数与重学节省的时间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诵读的次数越多,重学时需要的努力就越少。但是,超过一定的限度,增加诵读次数的效果就递减了。
????????*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保持曲线。它说明在学习之后一小时,遗忘已超过50%;8小时之后,遗忘已达到64%;但在24小时之后。大约1/3是记得的;一个月以后,还记得1/5.总的说来,学习后开始遗忘的很快,约一天后遗忘速度放慢,间隔越长,遗忘渐慢。
????????*艾宾浩斯还研究了重复学习和分散学习影响,睡眠对记忆保持的影响。
????????第二节两种过程的记忆理论及研究途径
????????*两种过程的记忆理论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明记忆的。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能保存很少的信息,而且信息呆在那里的时间也不长,约一分钟的样子。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或者被遗忘,或者进入长时贮存部分(LTS)或称长时记忆(LTM)。
????????一、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时间1秒
????????*美国斯波灵关于视觉形象储存的研究:
????????斯波灵想出部分报告法的实验程序来进行实验,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中,被试注视刺激卡片50毫秒,然后,他们不必报告所看到的所有字母,面是只报告四个字母,至于是哪四个字母,由声音指示,高音指示被告报告上面一行的四个字母,中音指示被试报告中间一行,低音指示被报告下面一行。三种音调是随机出现的,所以被试无法猜测而必须看所有的字母。斯波灵比较了两种实验程序的结果:要求被试全部报告所看见的字母,平均成绩为4.5;而部分报告法的平均成绩是3个多一点,由于这是报告一行的结果,实际的平均成绩应该乘3,即10个左右。这样,斯波灵的部分报告法证实了,视觉形象的贮存可以在瞬间保存较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失——在说出四个时间后消失了。
????????二、短时记忆
????????1、米勒(1956)的一篇著名论文《魔术数字7加或减2:我们加工能力的限制》说明了短时记忆不可贮存很多信息,7加减2也就是5-9个项目是短时记忆所能容纳的,通常认为这也就是记忆广度。短时记忆容量:而小单位(单字)联合成较大的单位(双音合成词)的过程叫组块,较大的单位就叫做“块”(chunk)。由此可见,通过组块的方式可以把较多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因而增加了记忆的容量。
????????2、短时记忆听觉编码:许多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其声音形式贮存的。听觉材料记得好也许原因在于听觉呈现的材料可以直接进入短时记忆,而以视觉呈现的材料要转换成它的声音形式才进入短时记忆。
????????3、短时记忆遗忘: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为什么会遗忘呢?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的自然衰退,时间是遗忘的原因。另一种认为遗忘是干扰造成的,新进入信息使刚才记住的信息强度减弱导致遗忘。
????????研究短时记忆遗忘的著名实验:
????????1)彼得森实验支持了遗忘是时间造成的观点,因为倒数3以后间隔时间愈长遗忘越多。
????????2)凯佩尔等人的实验,有利于证明干扰是造成遗忘的原因。
????????3)里特曼的实验表明,遗忘既是由时间造成的,也是由于干扰造成的。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研究方法包括:
????????1.自由回忆法。被试以他们愿意的顺序再现出来。再现就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把记住的材料写下来或说也来。
????????2.对偶联合法。学习时呈现成对的项目,每一对有一个刺激项目和一个反应项目。
????????3.再认法。要求把已学习的项目(如单字,图片)与未学习过后项目按随机方式混合起来,逐个呈现给被试或整个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指出哪些是已经学习的。如果我们把已学过的叫“旧项目”,未学过的叫“新项目”,那么计算保存量的公式如下:保存量=(认对旧项目的百分数)-(认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