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健康教育专栏宣传材料.doc

发布:2017-01-16约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健康教育专栏材料 一、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防治 (一)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 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都起病急,有发热症状和呼吸道相应病症。 1、流行性感冒 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发热、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一般发热≥38℃,应隔离至退热后2天。 2、麻疹 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褪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 3、风疹 主要表现为低热或不发热、皮疹、耳后和枕部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全身症状轻。褪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应隔离至出疹后5日。 4、流脑 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一般≥38℃)、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等。应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但从发病日算起不得少于7天。 5、流行性腮腺炎 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自发病日起应隔离10天。 6、猩红热 主要表现为高热,扁桃体发炎,全身皮肤潮红,为“鸡皮”疹,疹退后全身大片脱皮。病人入院隔离治疗 6天即可出院。 7、水痘 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直疹、泡疹与痂皮,应隔离至全部脱痂或从发病日起不得少于两周。 (二)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致病因子引起的经肠道传播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一组传染病,青少年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甲肝、痢疾、伤寒、感染性腹泻等。 1、甲肝 厌食、厌油、乏力、腹胀、恶心、低热、肝区疼痛,有的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小便发黄等临床表现。隔离期一般急性病人自发病起不少于30天,托幼机构要隔离40天。 2、伤寒、副伤寒 持续高烧呈稽留热,肝、脾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实验室检查肥达氏实验1:40以上,应隔离至退热后15-20天,有条件的地区可退热后第5天和第10天作两次粪便培养,阴性者可解除隔离。 3、霍乱 腹泻达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为米汤样大便和水样便,大部分病人有呕吐症状,多为喷射样,无恶心,无腹痛。由于剧烈泄、吐,体内大量液体和电解质丢失会出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两颊深凹,重者神智淡漠不清,皮肤皱缩失去弹性,体温测不出,一般病程三至七天。临床症状恢复后,隔日连续3次培养,结果阴性者即可解除隔离。 4、细菌性痢疾 发热、腹痛、腹泻、大便为脓血粘液便,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的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临床症状消失后,隔日连续2次粪便培养,结果阴性即可解除隔离,或大便正常后一周解除隔离。 5、感染性腹泻 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它可导致人体内水、电解质的丢失,引起脱水,甚至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如何预防传染病 1、提高认识 学校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学生一旦患病或传入学校极易造成暴发流行,一旦发生暴发流行,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因此,各学校要认识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2、加强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和黑板报,广泛深入地宣传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做到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4、加强疫情报告 各学校必须按《传染病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建立健全学生因病缺课和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发现疫情及时向当地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生暴发疫情时必须向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5、及时处理疫情 发生传染病流行的学校应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搞好病人的隔离、治疗和预防工作,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6、积极开展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各学校要做好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相关疫苗的接种和加强免疫工作。 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夏季天气炎热,气候变化异常,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我们要杜绝传染病在校园内传播,确保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师生预防传染病意识,了解细菌性传染病、夏季食物中毒、手足口病的症状及详细的预防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保护能力。为创建快乐、健康、安全、文明校园起到促进作用。 一、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消除疾病发生与传播的隐患 首先是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源的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