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与抗菌药物的选择.pptx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与抗菌药物的选择本讲座将探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保障治疗效果和降低细菌耐药风险。作者:
什么是抗生素?定义抗生素是指由真菌、细菌或放线菌等微生物产生的能够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发现第一个被发现的抗生素是青霉素,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例如青霉素类,抑制细菌合成肽聚糖,导致细胞壁脆弱,细菌易溶解死亡。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例如红霉素类,抑制细菌核糖体,阻止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菌无法生长繁殖。
抗生素的分类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菌感染。2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类、阿奇霉素类等,对革兰阳性菌和一些革兰阴性菌有效。3氨基糖苷类链霉素类、庆大霉素类等,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杀菌作用。4喹诺酮类环丙沙星类、氧氟沙星类等,对革兰阴性菌和一些革兰阳性菌有效。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提高治疗效果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细菌感染,提高治愈率。减少耐药性合理用药可以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保障未来有效治疗细菌感染。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细菌耐药性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使感染难以治疗。副作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如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等。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过程1细菌变异细菌通过基因突变获得耐药性基因,能够抵抗抗生素的杀灭作用。2耐药菌增殖耐药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更容易生存和繁殖,占据优势地位。3耐药性传播耐药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如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导致耐药性蔓延。
常见的细菌耐药机制酶解失效细菌产生酶类,能够分解或灭活抗生素,使其失效。靶点改变细菌的靶点发生改变,抗生素无法与靶点结合,失去作用。外排泵细菌通过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体外,降低抗生素在细菌体内浓度。
如何预防细菌耐药规范使用抗生素遵循医生指示,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疗程和种类。加强感染防控做好个人卫生,进行疫苗接种,预防细菌感染。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
选择抗菌药物的原则选择敏感药物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该菌种敏感的药物。选择最佳剂量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选择最佳剂量,确保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抗菌药物呼吸道感染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可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等。泌尿道感染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等,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皮肤软组织感染红霉素类、克林霉素类等,可用于治疗疖肿、脓疱疮等。
根据致病菌选择抗菌药物1明确病原菌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致病菌。2选择敏感药物选择对该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3治疗感染使用敏感药物治疗感染,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单药还是联合用药1单药治疗对轻度感染,可以选择单一抗生素进行治疗。2联合用药对于严重感染或多种病原菌感染,可能需要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3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可以增强疗效,或克服单药耐药性。
静脉用药还是口服用药1严重感染静脉用药可以快速提高药物血浓度,达到快速控制感染的目的。2口服治疗对于轻度或中度感染,口服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且方便患者服药。
剂量和疗程的确定剂量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剂量。疗程根据感染类型和病原菌特点确定合理的疗程,通常需要完成整个疗程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特殊人群用药的注意事项孕妇一些抗生素可能对胎儿发育有影响,需谨慎使用。儿童儿童用药需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下降,需调整剂量,避免药物蓄积。
抗菌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1牛奶牛奶会影响某些抗生素的吸收,建议服药后1-2小时再喝牛奶。2酸性食物酸性食物会影响某些抗生素的稳定性,建议服药后1-2小时再进食酸性食物。3含铁食物含铁食物会影响某些抗生素的吸收,建议服药前1-2小时或服药后2-4小时再进食含铁食物。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经济效益降低治疗费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住院天数,节省治疗费用。减少耐药性有效控制耐药性可以减少反复治疗的风险,节省医疗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合理用药可以维护公众健康,降低医疗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建立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制度,规范抗菌药物的处方、调剂和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管理水平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提高抗菌药物管理专业水平。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措施1药师审核处方药师审核处方,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2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感染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菌和敏感药物。3抗菌药物使用监控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4定期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患者如何参与合理用药积极沟通与医生充分沟通病情,了解抗生素的使用必要性。认真阅读说明书仔细阅读抗生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