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扩大内需的影响-一个基于面板模型的定量估计.docx

发布:2025-02-18约2.23万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投证券宏观主题报告

国投证券宏观主题报告第1页,共24页2025年2月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扩大内需的影响——一个基于面板模型的定量估计

袁方1魏薇(联系人)2

2025年02月19日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化与城镇化方面取得了瞩目进展,然而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依然存在明显的城乡分割、“城城”分割,进一步导致了城乡、“城城”的收支错配。一线城市为居民提供了更为丰富、优质的公共服务,但这些服务往往与户籍深度绑定,而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则大幅低于一线城市。社会保障水平不足也是居民归属感安全感不足、需求被抑制的重要原因。

经回归测算,2011-2019年,北上广深户籍人口占比每提升10%,人均消费同比将提升2.9个百分点,公共服务支出对消费的拉动乘数高达1.9。省会城市这一乘数约为1.1,全国范围约为0.65,虽小于1但高于居民消费倾向中枢(55%)。同时,全国养老保险密度每提升10%,人均消费同比将提升1.26个百分点。

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于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线城市,落户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和公共服务与户籍的逐步解绑均能显著提振居民消费。对于其他城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人才流入、稳定常住人口需求则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改善企业经营质量、提升社会保障的密度与深度也是改善居民长期消费及预期的重要条件。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政策超预期,测算偏误

1宏观分析师,yuanfang@,S14505200800042联系人,weiwei2@,S1450123100017

国投证券宏观主题报告第2页,共24页2025年2月

当前,中国向更高消费驱动的转型动力不足,疫情与地产冲击加深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或许难以一蹴而就,但户籍制度改革则可能通过改善消费结构、成为中短期内修复消费倾向的良方。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对居民消费的提振作用几何?背后的成本几何?本文尝试基于地级市层面数据与面板回归模型对这些问题进行估计。

一、户籍制度下的公共服务分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渐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户籍制度改革。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融合,然而城乡公共服务市场的差异依然存在,城镇与城镇间的公共服务市场差异也十分明显。这种分割限制了非户籍人口享受常住地公共服务的范围与深度,例如在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这种限制在公共资源与户籍深度绑定的一线城市尤为明显。

接下来,我们以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为例进行分析。首先观察我国城市户籍人口的变化趋势。

如下图所示,2015年以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城市常住人口快速增加。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大城市户籍人口占比由2000年的70%附近迅速降低至52%左右。2015年后,我国逐渐跨过刘易斯第二拐点,劳动力供给趋于稳定,而户籍限制条件也开始放松,许多常住人口获得了大城市户籍而定居,大城市户籍人口占比逐步上升。

国投证券宏观主题报告第3页,共24页2025年2月

图1:北上广深户籍人口趋势,%

75.0

70.0

65.0

60.0

55.0

50.0

2022/122021/122020/122019/12

2022/12

2021/12

2020/12

2019/12

2018/12

2017/12

2016/12

2015/12

2014/12

2013/12

2012/12

2011/12

2010/12

2009/12

2008/12

2007/12

2006/12

2005/12

2004/12

200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