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的驱动与使能.pdf
数据可视化的驱动与使能
编辑导读:在开车的时候,轻轻转动方向盘就能让汽车走向正确的道路。这种“指
哪打哪”是人对车的输入控制以及车对人的输出反馈,是一个互相修正的过程。
在数据可视化设计中,操作“听从驱使”的可视化作品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老司机开车
开车的同学知道,一般我们用“指哪打哪”来形容汽车转向精准、没有虚位。
“指哪打哪”是指汽车的操控体验,更是驾驶乐趣的一部分。驾驶员轻拨动方向
盘,轮胎转向带来的阻力以及路面反馈传至车身,动力的线性输入与制动的时实
响应让驾驶员能控制自如。
“指哪打哪”形容车听从驱使,是人对车的输入控制以及车对人的输出反馈,
是一个互相修正的过程。在数据可视化设计中,操作“听从驱使”的可视化作品
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二、听从驱使示例
某公司运营同学需要找出品类销量下滑的原因。在图表上,运营同学的思路是
找出症结、定位问题、关联分析、验证设想、得出结论并给出运营策略调整方案。
1/8
某同学向公安报案称账户被盗大额资金,公安案件科分析专员从受害人的资金
流向追溯至相关木马团伙,通过关系扩散查验可疑人员,顺藤摸瓜最终找到嫌疑
人并抓捕。
上面两个示例提供足够便捷的过滤筛选组件,配合鼠标悬停、点击、框选等操
作,方便用户查看更多视图空间,快速定位感兴趣的数据空间,这种操作体验能
帮助用户事半功倍。
三、何谓听从驱使
听从驱使本质上是用户对可视化的控制能力,是一种主观感知与信念。听从驱
使包括两部分,“驱动Drive”与“使能Enable”,这两步正向不断迭代,引
导用户一步步剥开数据的面纱。
1.驱动Drive
2/8
数据可视化听从差遣,用户可根据前馈信息预示、驱动可视化,用户对可视化
作品享有控制权,数据可视化符合用户的显性需求。
2.使能Enable
数据可视化遂用户心愿,用户根据反馈引导进行下一步操作,帮助探索数据规
律或者发现更多数据奥秘,数据可视化符合用户的隐性需求。
四、为什么要听从驱使
1.增加探索意愿
用户处在海量、无序、异构数据的海洋中时,需要随时面对有限屏幕空间与无
限数据空间带来的冲突。可视化应当给予用户适当的选择权,让其可对信息进行
控制,具备信息聚焦、下探的能力。这些可视化能力能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探索
意愿,不让其迷失在数据的海洋中。
不听从驱使:数据过载时不给用户数据聚焦的能力(如下图)
听从驱使:用户通过筛选器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数据序列(如下图)
3/8
2.减少焦虑感
移动端长按滑动(TouchHold)更新激活点数据、左右轻扫(Swipe)平移视
图是用户的既定认知。左图长按滑动后的反馈为平移视图,此时用户心里咯噔一
下,又继续操作了一遍,操作的预期与结果确实不一致,有些“不听使唤”。右
图符合用户心智模型,预期与输出结果一致。
不听从驱使:视图平移,不符合预期-长按滑动时数据点不更新(如下图)
听从驱使:视图不动,符合预期:长按滑动时数据点更新(如下图)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可视化作品操作时不符合用户的既定认知,可视化则变得
不受控,用户心里会紧张、导致重复范错,甚至责怪自己。
4/8
如果赋予用户较高的驱使感且得到正向的反馈指引,引导用户操作下一步,那
么用户心态会更积极,更愿意接受挫折及试错,这种听从驱使可以消除未知、不
确定性所带来的紧张与焦虑。
五、怎么做到听从驱使
前面讲过,可视化听从用户驱使需具备两点能力:
驱动Drive:通过前馈预示让用户知道可视化能做何互动;
使能Enable:通过反馈引导用户进一步让用户与可视化互动;
可视化交互时,驱动用户完成一期探索,探索后反馈引导发出的信号成为下一
步操作的前馈提示,再次驱动用户操作可视化后,如此反反复复直到帮助用户找
到数据的潜在规律或者找出数据真相。
从心理学的四个概念进一步解释:
示能:可视化特性与预设交互的关系,是否可被操作;
意符:即信号,告诉用户可采取什么操作,如何行动;
映射:事物之间的关连关系,是怎么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