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资料.doc

发布:2016-03-23约6.21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复习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易错点 误认为污染是由化学造成的 例 下列关于化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物质,使人们更好地利用物质为生产生活服务 b.化学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c.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因此化学式一门有害的科学 考法 化学的作用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长期或大量摄入铝元素会对人体大脑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建议限制导致人体摄入铝元素的各种应用A.建筑上不用铝合金制品 B.少用易拉罐装饮料 C.不用铝制品炊具 D.少吃油条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易错点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混淆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常在动词前加上“可以”“能够”等关键词 下列描述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纯铁是银白色的 B.在潮湿的空气中,铜生成铜绿 C.木材做成课桌 D.硫能在氧气中燃烧 2分析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时出错 水面上升小于1/5原因 ①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②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③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④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水面上升大于1/5的原因: ①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溢出 ②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溢出. 考法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征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二者的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常见的物理变化 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冰),挥发(如酒精、浓盐酸等的挥发),蒸馏(如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 ,导电、导热等。 常见化学变化 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示剂变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生米煮成熟饭,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 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别 是否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3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利用物理性质:石墨制铅笔芯、金属作导线、金刚石作钻头 利用化学性质:氧气用于医疗急救(供给呼吸)、食品充氮防腐、氮气用作保护气(性质稳定) 4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装置一,燃烧红磷实验,通过水面高度判断,主要是结果偏大偏小问题(见易错点2) 装置二、三,加热铜粉实验,通过反应后注射器减少的体积判断,也是结果偏大偏小问题 装置三对比装置二的好处是,加上气球能让空气更流通,使氧气和铜充分反应 待测结果小于1/5的原因 为了使注射器里的空气中的氧气能充分与铜丝反应,在实验加热过程中,应缓缓推拉注射器活塞;否则,则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没有待试管冷却至室温; 加入铜粉量太少,氧气没有被充分消耗; 装置漏气 5 纯净物与混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水、氧气、氮气、氯酸钾等都是纯净物 注 判断物质是否属纯净物时,不要只看表面字眼“纯”或“混”,而要看实质.例如:“冰和水的混合物”其实不是混合物而是纯净物,因为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又如“纯盐酸”,则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因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当然是混合物.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易错点 1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对称量药品的质量和称量一定量药品的操作认识不清 例 一名同学要用托盘天平称量2.5g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减少药品) 2使用量筒时读数出现错误 考法 1仪器的选择与使用 试管可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应放在石棉网上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