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杂技表内乘法(一)第3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docx
一看杂技表内乘法(一)第3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课时“一看杂技表内乘法(一)”,包括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二年级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法计算方法相联系,通过复习巩固,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培养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分享和倾听,提升沟通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①
①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
②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①
①理解乘法意义,特别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学生可能难以从直观的角度理解。
②在复杂情境中,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②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可能容易犯错误,如混淆乘数和被乘数的位置,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及时反馈来克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表内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操作法:利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通过操作直观感受乘法原理。
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乘法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乘法表和示例题,增强视觉直观性。
2.实物演示:使用小方块或计数器,直观演示乘法的过程。
3.网络资源:结合网络资源,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表内乘法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用到乘法的情况呢?”
展示一些关于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购物、烹饪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的实用性。
简短介绍表内乘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强调其在数学学习中的基础地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表内乘法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表内乘法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表内乘法的定义,包括乘数、被乘数和积的基本概念。
详细介绍表内乘法的组成部分,如乘法口诀表,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表内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表内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简单的乘法案例,如3乘以4等于12,5乘以5等于25,让学生分析乘法运算的规律。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解题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乘法运算的规律。
设计一个实际情境,如计算购物清单的总价,让学生应用表内乘法解决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表内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如“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讨论并总结乘法在生活中的例子。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表内乘法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表内乘法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表内乘法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表内乘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在日常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份表内乘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在家庭生活中应用乘法。
知识点梳理
1.表内乘法的基本概念
-乘法的定义:乘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运算,表示将一个数加到自己指定次数的总和。
-乘法的符号:通常用“×”表示乘法。
-乘法的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表内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表:包含1到9的乘法运算结果,是进行表内乘法计算的基础。
-口诀记忆方法:通过重复练习和记忆口诀,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乘法运算。
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计算步骤:先计算个位数的乘法,再计算十位数的乘法,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进位处理:在计算过程中,如果出现进位,要正确处理进位后的数值。
4.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形式:当加数相同时,可以使用乘法来简化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