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呼吁与忠诚.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1 页
导言 以及学说背景
在任何一个经济 、社会和政治体 系 中,从总体上看 ,个
人 、企业 、组织①都具有从富有效率的、理性 的、守法 的、高
尚的行为模式滑 向衰落 的倾 向,或者说 ,运行如常的行为模式
会逐渐地出现瑕疵 。不论一个社会 的基础性制度设计得如何完
善 ,某些主体未能按人们预期 的行为方式来活动 ,总是在所难
免的;其原 由可能多种多样 ,我们假定这些原 由都是偶发的。
每一个社会都清楚 ,对此类劣迹应给予一定程度 的宽容 。但
是 ,此类劣迹若蔓延开来 ,则整个系统就会全盘腐朽 。为避免
这种情况的发生 ,社会必须具备结集其 内部力量的能力 , “治
病救人”,尽可能地使 “浪子回头”。这些 (内部)力量存在于
整个 国民经济中,本书就承担着探究这些 内部力量 的任务 。但
这里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按通常定义,企业是组织的表现形式之一。
赫希曼在著作中所使用的 “组织”概念,其含义较窄,主要指不 以盈利为 目的的
非物质生产单位 ,如协会、俱乐部 、教堂 、团体 、政党 ,等等 。但从第 章后半
部分开始 ,组织一词的含义变得宽泛起来 ,有时也包括企业 。 译者
第 2 页
是 ,本书所确立 的概念既适用诸如企业这样的经济主体 ,也适
用大量 的非经济类 的组织或情境 。
长期 以来 ,道德家和政治家一直关注的问题是 ,怎样才能
使个人拒绝不仁不义 ,使社会远离腐败 ,使政府免于衰退 ,而
经济学家却从未考虑过对经济主体 的衰减进行修复的可能性 。
上述 问题未被重视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 ,理性行为在经济学 中
一直是一个理 由充分 的假定 ,人们至少认为 ,经济主体 的理性
程度是恒定的。企业绩效衰减的起 因是供给与需求发生 了逆 向
变动 ,而企业谋求利润最大化 (或是增长速度或是其他任何 目
标 )的意愿和能力并未受到削弱 。不过 ,当供给和需求要素未
发生变化时,这种说法也可 以理解为是企业的 “才气或精力最
大化的损失”。但后一种解释马上会产生另一个 问题 ,即企业
的 “精力 ”怎样才能最大化到原来 的水平呢?人们通常是采用
前一种解释来说 明这个 问题 。因为在这种情形下 ,扰动能否恢
复到原来 的水平要取决于市场的供求条件 ,而市场的供求条件
是不确定的。换言之 ,企业处于劣势或优势 自有其 “正当的原
由”,这是经济学家们长期 以来所坚持 的标准假定 。而本书 中
的核心概念 一个随机的且或多或少 “可修复的衰减”
与这些经济学家 的推理是背道而驰 的。二
是 ,经济学家们未对衰减给予关注与第一个原因有关 。在传统
的竞争经济模型中,企业于衰败之 中再度崛起并不是一个十分
重要的问题 。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失败了,它的市场份额旋即被
其他企业 占领 ,它的生产要素随之被其他企业 (也包括新的市
场进入者 )利用 。结果是 ,社会 资源配置尽可能地获得 了改
善 。有这幅画面镶嵌在脑际,经济学家对 “患者 ”的态度就远
比道德家和政治家更显得神 闲气定 :他可 以一任他的 “患者 ”
第 3 页
(如企业 )走向衰败 ;而道德家则劝诱他的 “患者” (个人 )相
信其 自身 内在 的卓越 品质 ;政治家 的 “患者 ” (国家 )是独一
无二 的,具有不可替换性 。
弄清 了经济学家对此之所 以漠不关心 的原 因,我们 即刻就
应 当对它 的正当性提 出质疑 :把整个 国民经济 比作一个完全竞
争 的体系 ,其 中,单个企业财 富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各 自比较优
势 的转移 ,这是对现实世界的扭 曲。拣主要 的说 ,现实世界 中
存在着很多垄断 、寡头垄断及垄断式竞争的王 国,这些王 国规
模宏大 ,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在这个王 国中,企业经营绩效
的下降将或多或少地形成一些竞争 中的死角 ,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