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8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docx

发布:2025-03-19约3.83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8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症状、体征、BNP/NT-proBNP水平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症状: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水肿、少尿等)。

-体征: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肺部啰音、心脏扩大等。

-实验室及检查:BNP/NT-proBNP升高,心脏超声提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等。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心系病分册》。

-主症:心悸、气短、喘息不得卧、水肿。

-次症:乏力、动则加剧、自汗、咯吐泡沫样痰、腹胀、尿少。

-舌脉:舌质淡暗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数、促、结代或沉细无力。

-凡具备主症2项及以上,次症2项及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心肺气虚证

主症: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

次症:自汗,面色淡白,咳嗽,咯痰清稀。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2.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加剧。

次症:自汗或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3.心肾阳虚证

主症:心悸,喘息不能平卧,浮肿,畏寒肢冷。

次症:腰酸耳鸣,尿少,面色苍白或晦暗。

舌脉: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沉细或结代。

4.气虚血瘀证

主症:心悸,气短,乏力,胸部刺痛或闷痛。

次症: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5.痰饮阻肺证

主症:喘息气急,咳嗽,咯痰量多、色白或呈泡沫样。

次症:心悸,胸闷,脘痞,恶心,纳呆。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心肺气虚证

治法:补益心肺。

推荐方药:养心汤合补肺汤加减。党参、黄芪、茯苓、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当归、川芎、炙甘草、紫苏子、紫菀、桑白皮等。

加减:若咳嗽较甚者,加百部、款冬花以增强止咳化痰之功;若自汗明显者,加浮小麦、麻黄根以固表止汗。

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生地黄、阿胶、麻仁、桂枝、生姜、大枣等。

加减:若失眠多梦较甚者,加柏子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若五心烦热明显者,加知母、黄柏以清虚热。

3.心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心肾。

推荐方药:参附汤合右归丸加减。人参、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当归、鹿角胶等。

加减:若水肿较甚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消肿;若喘促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苏子以泻肺平喘。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

加减:若胸部刺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以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之力;若气短乏力较甚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

5.痰饮阻肺证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利水。

推荐方药:三子养亲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

加减:若咳嗽痰多色黄,质黏稠者,加黄芩、胆南星以清热化痰;若脘痞、纳呆明显者,加陈皮、半夏以和胃降逆。

(二)中成药

1.芪苈强心胶囊

功能主治: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病所致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证属阳气虚乏,络瘀水停者,症见心慌气短,动则加剧,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倦怠乏力,小便短少,口唇青紫,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2.参附注射液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症(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等);也可用于阳虚所致的惊悸、怔忡、喘咳、胃疼、泄泻、痹症等。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静脉滴注,一次20-10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

3.生脉注射液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用于气阴两亏,脉虚欲脱的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汗出、脉欲绝及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具有上述症候者。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静脉滴注,一次20-6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

(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