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层建筑结构》课件0.ppt

发布:2017-09-30约字共7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 层 建 筑 结 构 主讲教师:陈忠范 结构实验室 参考资料: 1.??? 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3-2002)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3.???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教程(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水平地震作用 第一节????? 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乙类、丙类、丁类。 甲类:重大建筑工程、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甲、乙、丁类外; 丁类:次要建筑。 抗震构造措施采用的烈度 I类场地 II类场地 III、IV类场地 第二节????? 地震影响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 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与地面运动加速度、多遇地震的关系 规定一:设计基本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为0.10g的地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面运动加速度每增加(或降低)一倍,则抗震设防烈度增加(或降低)约1度。 规定二:多遇地震的烈度比设计基本烈度约低1.55度;罕遇地震的烈度比设计基本烈度约高1度。 第三节 地震作用计算 3.1 一般规定 3.1.1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注: 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3.1.2 各类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 1、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 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下表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4、计算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变形,采用简化的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注: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采用本规范第12章规定的计算方法。 3.1.6 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6度时的建筑(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 2、6度时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 注: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抗震验算应符合有关规定。 3.2 水平地震作用 3.2.1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各楼层可仅取一个自由度,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图5.2.1):  3.2.2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1、结构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3.2.3 建筑结构估计水平地震作用扭转影响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1、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小于1.3采用2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的水平位移和一个转角共三个自由度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确有依据时尚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地震作用效应。  2) 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效应,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3.2.3-5) (3.2.3-6) 3) 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效应,可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确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