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精品课件3.pptx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事物、解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问题。它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成因、结构、关系等,还解释事物的变化规律,目的在给人以知识。;周定舫(fǎng)(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采写及与人合写了很多优秀作品,如《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瞻仰;恭敬地看。瞻,往上或者往前看。;2.初知本文说明顺序,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
进入广场;来到第二层平台仔细瞻仰,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
明确: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
(主要是空间顺序);体现作者行踪的词;;文章结构图;速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点题开头,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词、碑文以及十幅浮雕等。
第一层(2-3)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模和质料。
第二层(4-5)介绍纪念碑的结构、碑心石上的题字和碑文。
第三层(6-10)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11)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呼应标题的开头。;合作探究;小碑座;碑背面;合作探究;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
1911年;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方位;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
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
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
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3.既然文章第4、5两节是按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在写,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大碑座”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这样写是否混乱?
4.第六节与7、8、9、10有什么关系?;5.为什么纪念碑大量使用花岗岩和汉白玉材质?
①象征先烈的丰功伟绩,标志全国人民的怀念之情;
②汉白玉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雄伟庄严;
③花岗岩坚硬,汉白玉洁白,象征先烈们坚强和纯洁的品格之美;
④这两种石材耐久度高,象征革命先烈精神永垂不朽。
;7.集体朗读最后一段。思考: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
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
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句中“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了这些浮雕可以保持在800到1000年以上,如果去掉后就太绝对了。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齐集”说明了什么?
说明学生运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有表达人心一致,队伍整齐之意。;思考:1.文中通过哪些语句来说明纪念碑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雄伟——他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岩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装饰花纹象征……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
作用: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形象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奋斗、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请选择校园或家乡的一处建筑,抓住其特征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