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卫星运行时间课件案例.docx
北师大版卫星运行时间课件案例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北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第十章第二节“卫星运行时间”。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包括卫星运行的周期、轨道速度、向心力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规律,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规律,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卫星运行的基本规律,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计算方法。
难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地球仪。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发射成功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卫星运行的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卫星轨道的形状、卫星运行的速度、向心力等。
3.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4.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条件下的卫星运行时间。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卫星运行时间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卫星运行时间计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计算公式:T=2π√(r3/GM)
七、作业设计
1.题目:已知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半径为6.67×10?米,地球质量为5.97×1012千克,求该卫星的运行周期。
答案:T=2π√((6.67×10?)3/(5.97×1012))≈24小时
2.题目:已知一颗近地轨道卫星的轨道半径为6.67×10?米,地球质量为5.97×1012千克,求该卫星的运行速度。
答案:v=√(GM/r)≈7.9×103米/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了卫星运行时间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发射情况,了解卫星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科学前沿,了解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北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第十章第二节“卫星运行时间”。该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卫星运行的周期、轨道速度、向心力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规律,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规律,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卫星运行的基本规律,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计算方法。
难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地球仪。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发射成功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卫星运行的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卫星轨道的形状、卫星运行的速度、向心力等。在此过程中,重点解释卫星轨道的形状对运行时间的影响。
3.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重点解释如何根据给定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4.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条件下的卫星运行时间。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进行及时纠正。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卫星运行时间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
7.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卫星运行时间计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计算公式:T=2π√(r3/GM)
七、作业设计
1.题目:已知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半径为6.67×10?米,地球质量为5.97×1012千克,求该卫星的运行周期。
答案:T=2π√((6.67×10?)3/(5.97×1012))≈24小时
2.题目:已知一颗近地轨道卫星的轨道半径为6.67×10?米,地球质量为5.97×1012千克,求该卫星的运行速度。
答案:v=√(GM/r)≈7.9×103米/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了卫星运行时间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课后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