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x
上海市地方标准《化工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
(报批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2024年3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到至2025年,将制定30项产品碳足迹标准,初建服务平台,拓展碳标识应用,打造50家以上绿色低碳企业,并培育专业服务机构。至2030年,标准数量增至100项,全面建成服务平台,推动碳标识认证在长三角广应用,形成市场化绿色低碳供应链,集聚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机构。
化工行业是上海市的优势产业,也是我国碳排放主要的工艺先源之一。化工产品是建材、纺织、电子、农业等多个行业产品碳足迹的主要贡献源,需要准确核算,化工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复杂,工序间存在大量的物料与能源循环交叉,此外存在大量的共生产品,如何进行物料、能源的拆解以及将清单在不同共生产品间进行拆解都是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关键环节,通用型方法无法指导,亟需制定特定行业的碳足迹量化方法学标准。
主要参加单位: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赵鑫、王帆、单雪菲、李滨、沈群
工作任务:起草工作组负责了标准的整体设计、资料收集、初稿编制、意见征求及修订完善等工作。
标准编制目的和意义
该标准旨在指导化工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提供规范的原则和要求,明确核算边界、方法及数据收集要求等,为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统一标准,保障数据质量,提升碳足迹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并推动同类产品核算结果的透明性和可比性。标准细化了核算中的系统边界、数据收集及核算方法,弥补了现有标准中的不足,对化工产品碳足迹量化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持。同时,该标准有助于化工企业识别温室气体排放关键环节,明确绿色低碳生产路径,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助力节能降碳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三、编制过程
(一)起草阶段
标准立项:
2024年5月20日,标准通过立项申请正式立项,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与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筹备并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
筹备与首次会议(2024年7月30日线下讨论):
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与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前期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设计内容、范围及实施计划达成共识,并于2024年7月30日召开了首次起草工作会议,基于出版草案,在术语、系统边界、数据与数据质量要求、分配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讨论,一方面参考了国际化工产品Tfs指南,使草案内容更符合化工行业情景;另一方面,对于标准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细化,使之更有实操性。
细节探讨会议(2024年9月6日线上讨论):
2024年8月13日,中科院上海高等院加入标准编制组。2024年9月6日编制组开展内部第二次会议,易碳、巴斯夫、中科院上海高等院,结合通则内容要求,讨论草案整体格式调整方式,并就排放因子选取原则、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碳足迹核算公式等细节内容进行进一步讨论与确定;明确了试算的任务分工。
核算难点探讨会议(2024年10月14日线上讨论):
易碳、巴斯夫、中科院上海高等院,着重对再利用与回收分配方法进行讨论,汇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主流标准(ISO14067、PAS2050、TFS导则)中此环节分配方法的异同,确定草案中采用的方法。
进度汇报会议(2024年11月6日线下讨论与汇报):
上海市经信中心、易碳、其他类别行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起草单位,对齐标准间的一致性,讨论标准实操性,明确草案完善方向与后期计划安排。
化工行业专家咨询会(2024年11月29日线下开展)
2024年11月29日,在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展了标准草案的行业专家咨询会,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上海市石化、化工企业专家代表出席会议。各化工企业专家代表针对标准内容进行了详细讨论,重点关注了标准在化工企业上的实操性、专业性和行业性,就标准在数据收集、分配方法、行业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了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共收到意见或建议28条,基于专家意见编制组进行了讨论后采纳16条建议,部分采纳2条。最终基于采纳的意见修改完善标准草案,形成《化工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征求意见稿)。
标准完善:
根据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印发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对标准进行了如下优化,确保符合文件中的统一要求:
数据质量要求优化,为满足文件中“统一碳足迹核算的活动数据获取要求”,对6.1.2.1初级数据的质量要求中的准确性要求进行补充,增加了“初级数据应根据排放类别的不同,分别进行数据收集,如原材料消耗、能源使用、运输方式、废物处理等活动数据,数据应该来自于生产单元的实际生产统计记录”。对6.1.2.2中次级数据的质量要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