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影大片怎样“D转3D”.doc

发布:2016-10-17约7.23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影大片怎样“2D转3D” 朱梁   原始图像和以灰度图为代表的深度信息图像   图像分层示意 新闻背景 15年前,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一部《泰坦尼克号》震撼了全世界观众的心灵,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票房之最。如今,这位票房史上的传奇导演“重拾旧梦”,携3D版《泰坦尼克号》又吸引了全世界观众的热切目光。 尤其令人好奇的是,卡梅隆并不是将《泰坦尼克号》重新用3D摄影技术再拍一遍,而是在原来的2D版本基础上,利用当今饱受争议的“2D转3D”技术而达到“足以乱真”的高质量。 “2D转3D”鲜有成功先例 卡梅隆一直在寻找绝佳机会让《泰坦尼克号》重返大银幕,后来有了将《泰坦尼克号》转制成3D的想法,并借“泰坦尼克号”沉船一百周年纪念这一时机亮相。 在谈到本片的3D效果时,卡梅隆说到:“3D效果把细腻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生动,尤其是一些感人的时刻,在3D的渲染下,感受会更加强烈,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在当初拍摄时可惜没有3D摄影技术(指他认为理想的成熟的3D摄影技术),而对于现在的转换,我希望能够打造出等同于3D摄影机拍出来的效果。” 在世界电影界3D浪潮大张旗鼓的近几年,以2D转3D技术制作的电影鲜有成功先例。这些电影普遍因3D效果不够理想而饱受诟病,甚至被扣上“伪3D”的帽子。其中,2010年由2D转3D技术制作的《诸神之战》、《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曾被观众嘲笑为“只有字幕更立体”。究其原因,有专家认为,“时间和精力比技术本身更是核心原因”。2D转3D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没有捷径可走,没有足够的投入,就难有立体效果震撼的佳作出现。 卡梅隆曾一直主张,除非万不得已,一定要实拍3D。而这一次他自己也打出了“2D转3D”这张牌,实在令世人既感意外又充满期待。 据了解,3D版的《泰坦尼克号》保持1997年上映的完整版本,内容上没有做任何修改,甚至观众提出的上百处穿帮镜头都原封不动。这一切只是为了保持这部影片带给观众当年最初的真实感受。 为达到臻于完美的效果,卡梅隆花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在这部电影的3D效果处理上。据介绍,3D版的《泰坦尼克号》修复和转制总共动用了三百多位工作者,斥资1800万美元,花了60周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而卡梅隆更是从头到尾全程参与,细到每一个镜头的细节他都亲自过问。他们首先对原来的画面进行修复和重新校色工作,生成4K的数字母版,在这基础上才进行3D的转换工作。用卡梅隆的话说,哪怕只是现在的2D版本,都比1997年的版本有一个空前的提高。当然,他也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浩大、“令人抓狂”的工程。 通过2D画面获得深度信息 所谓的2D转3D技术,简言之就是将原本只有XY方向两个维度的2D图像,通过计算机和人工处理而得到画面内各被摄物体的纵深信息(即Z方向),并借助此信息“构建”出一对具有水平立体视差的左右眼图像,经过立体电影放映机的放映,即可在观众眼中呈现出具有立体深度的3D影像。 2D转3D技术的关键点在于通过2D的画面获得该画面内容的深度信息。如下图所示: 人眼对于空间深度的感知能力使人们能够从2D画面中分辨出各物体的纵深位置关系。以上图为例,花是在叶子的前方,而花瓣本身,也具有前后的纵深关系。在右边的灰度图中,我们将各物体在纵深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用黑到白的程度来表示。最白(最亮)的,表示在纵深关系的最前位置,最黑(最暗)表示在纵深关系的最后位置。这样,我们便获得了上图这个画面在纵深维度上的信息。 获得了深度图之后,通常会根据此深度信息,将2D图像的各部分,按前后顺序以图层的形式在三维空间中重新排列分布,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以这个图作为基准,用图像处理软件分别计算出一对左右立体图像。也就是说,根据图像深度信息,将画面景物中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位移而得到立体效果。在灰度图中越亮的部分相对应的区域位移量越大,立体效果也就越明显,而作为背景的黑色部分其位移量就可以设定为很小甚至零,代表远处的景物没有什么立体感。 转换工艺繁复精细 “令人抓狂” 在电影的2D转3D生产工艺过程中,具体过程大致包括以下流程: ■对原始平面素材进行处理,将活动影像数字化为计算机图像序列。如果原始素材画面上有字幕,则需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将字幕抹掉。 ■图像分割:通常是用计算机软件加人工绘制的方式将画面中每个物体单独分割开。分割的精细程度取决于要求的转换质量以及投入的时间和费用。 ■创建深度图:每个被分开的面都需要被分配一个深度信息。这些各自独立的深度信息组合成为画面的深度图。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需要根据立体效果不断调整。 ■对画面中的分层部分进行平移,产生立体效果。在2D转3D的过程中,原始的2D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