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舞蹈创编2》教案——项目二《模仿与想象—动作的产生》教案.docx
项目二《模仿与想象—动作的产生》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幼儿舞蹈创编2
授课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大专二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幼儿舞蹈创编中模仿与想象的动作产生方法。
掌握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技法,包括动作原型的模仿、艺术化动作的提炼及动作的发展变化。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法独立创编幼儿舞蹈作品,包括捕捉动作原型、设计艺术化动作和发展动作变化。
能够灵活运用教材中的创编示例,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进行改编与创新。
(三)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编思维与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幼儿舞蹈创编的热情。
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心理与情感,创编出有深度、有感情的作品。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技法:动作原型的模仿、艺术化动作的提炼及动作的发展变化。
不同类型动作产生的方法:生活化场景的模仿、人物的模仿、动植物的模仿、其他形象的模仿。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让幼儿在表演中自主表达。
如何在创编中平衡技法与幼儿的表演能力,保持幼儿舞蹈的“童真”“童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技法。
示范法:通过具体示例展示创编过程。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创编思路,激发创新思维。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创编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精彩的幼儿舞蹈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对视频中幼儿舞蹈动作来源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幼儿舞蹈创编中动作的产生方法。
(二)新课讲授(20分钟)
讲解模仿与想象的动作产生方法:
模仿的创作方法:模仿是学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舞蹈有很强的模仿性,舞蹈动作的产生也可以从模仿中来。模仿不是机械的照搬,而是向现实生活学习、向相关的艺术门类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模仿的创作方法示例:
生活化场景的模仿: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动作,如刷牙、洗衣服、洗脸等,提炼出舞蹈动作,并通过方位、空间、时间、力度等要素的变化进行动作的发展。
人物的模仿:通过模仿不同人物的形象,如清洁工、解放军、小小指挥家等,提炼出舞蹈动作,并通过空间与力度的变化进行动作的发展。
动植物与其他形象的模仿:通过模仿动植物或其他形象,如小老鼠、小机器人等,提炼出舞蹈动作,并通过空间与力度的变化进行动作的发展。
想象的创作方法:编导是以舞蹈的形象进行思维的,要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现实生活中别人没有发现的或者人人都能发现但并没有感悟到美的事物,对于很平常的事物也应该尽可能地产生舞蹈的创作想象力。
想象的创作方法示例:
从歌曲方面进行想象:分析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含义,想象出相关词语,创作出具有一定含义的肢体动作,并经过艺术化加工与创造,形成多种舞蹈动作。
从绘本方面进行想象:通过场景的想象,进行先期的预设情节,形成一系列动作与情境,并经过艺术化加工与创造,形成多种舞蹈动作。
用童话故事进行想象:创造一个适合的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形成多种舞蹈动作。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动作产生方法(生活化场景的模仿、人物的模仿、动植物与其他形象的模仿、从歌曲方面进行想象、从绘本方面进行想象、用童话故事进行想象),讨论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创编幼儿舞蹈动作。
教师巡视: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与建议。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重点: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模仿与想象的动作产生方法,强调创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完成所选动作产生方法的创编初稿,并准备下一课时的实践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模仿与想象的动作产生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展示作业初稿:邀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创编的幼儿舞蹈动作初稿,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与建议。
(二)实践指导(20分钟)
分组实践:各小组根据上节课的讨论结果与教师的建议,继续完善幼儿舞蹈动作的创编,并进行简单的排练。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创编与动作设计进行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作品的质量。
(三)成果展示与评价(15分钟)
小组展示:各小组依次展示他们创编的幼儿舞蹈动作,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观看并做好记录。
学生互评:展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从动作的产生方法、艺术化加工、动作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点与不足之处。
教师总结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与创新,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四)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课程内容: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幼儿舞蹈创编技法的重要性和创编过程中的注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