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十七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ppt36.ppt

发布:2017-07-18约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基团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基本结构前者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后者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 第三十七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黏肽的交叉连接,使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内渗,菌体膨胀、破裂、死亡。其作用靶位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激发细菌自溶酶活性,促进菌体裂解死亡。 β内酰胺类的抗菌机制: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耐酶的药物与酶结合不能进入菌体 PBPs的改变 改变菌膜通透性。 加速药物外排。 缺乏自溶酶 耐药机制: 第一节┃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是5种青霉素(X,F,G,K,双H)之一 为一有机酸,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干燥粉末溶于水后极不稳定,易降解失效,故应临用现配。 本药剂量用国际单位U表示,其他青霉素均以mg为剂量单位。 青霉素G(苄青霉素) 【体内过程】 吸收:不宜口服,通常作肌内注射 分布:广泛分布于全身各部位,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 排泄:全部以原形迅速经尿排泄,丙磺舒可与青霉素竞争肾小管分泌 【抗菌作用】 1.抗菌谱:对敏感菌的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革兰阴性球菌、螺旋体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注意——G-杆菌无效!) 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 炎双球菌、不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 氧的阳性球菌。 G-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菌,但淋病奈瑟菌 (淋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已相当普遍。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产 气荚膜梭菌、放线菌属、丙酸杆菌。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抗菌作用】 2.抗菌机制: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转肽酶,使细胞壁合成 障碍。 增加细胞壁自溶酶的活性,产生自溶。 3.青霉素G作用特点: 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对G+菌作用强,对G-杆菌作用弱; 对人和动物毒性小,对真菌无效; 不宜与四环素、氯霉素及大环内酯类等速效抑菌剂合用。 【临床应用】 链球菌感染。 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 节炎、肺炎、产褥热、败血症及猩红热。 B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粪链 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脑膜炎双球菌和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 螺旋体引起的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 革兰阳性杆菌引起的感染:破伤风、白喉、炭疽病时应同时加用相应的抗毒素。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轻的药热、皮疹、荨麻疹等,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主要防治措施:①仔细询问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②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③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④不在没有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⑤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天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⑥注射液需临用现配;⑦病人每次用药后需观察30min,无反应者方可离去;⑧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0mg,同时采用其他急救措施。 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 其他不良反应 第二节┃半合成青霉素 ——要求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注意特殊性)   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1. 双氯西林 耐酶青霉素类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2. 氨苄西林 广谱(对G+、G-菌均有效)、耐酸(可口服)、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无效)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食物干扰吸收,应空腹口服;可肌肉注射。 3. 阿莫西林 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双球菌与变形杆菌作用强。对幽门螺杆菌作用较强。 敏感菌所致感染及伤寒治疗,也用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4. 美洛西林 广谱,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的感染。 5. 哌拉西林 对G+、G-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效 铜绿假单胞菌、G-杆菌所致感染及败血症 6. 替莫西林 G-菌 敏感革兰阴性菌所致的感染 基本结构:7-ACA 抗菌谱广 杀菌力强 过敏反应少 与青霉素部分交叉过敏性 对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稳定 第三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杀菌性质:杀菌剂 杀菌机理:同青霉素 抗菌谱:各代个有侧重 抗菌作用: 代表药物: (1)对G+、G一菌均有较强作用; (2)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3)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强。 (4)用于各系统严重感染。 头孢吡肟 头孢匹罗 第四代 (1)对G-菌作用强,对G+菌作用弱。对铜绿假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