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课 第3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说课稿2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课第3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说课稿2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课第三节,内容为“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选自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新词语的来源、特点及其在语言文字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变化的敏感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通过实例讲解、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变迁,增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新词语含义、用法的能力,以及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新词语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学生探索新词语产生的背景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基本的词汇、成语和句子结构,对语言的基本规则有所了解。此外,他们可能已经通过日常生活或网络媒体对新词语有所接触,但对新词语的系统性学习和深入理解较为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新词语的学习可能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来理解和掌握新词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偏好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新词语时,可能会遇到理解新词语内涵和用法的困难,特别是在缺乏具体语境的情况下。此外,对于新词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的理解,可能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引导和解释。另外,部分学生可能对语言变化的敏感度不高,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材。
2.辅助材料:搜集相关新词语的图片、视频案例,以及网络上的新词语列表和解释,以便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白板或大纸用于记录讨论成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新词语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否经常遇到一些新奇的词语?这些新词语是如何产生的?”
-展示一些流行的新词语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新词语的魅力和时代特色。
-简短介绍新词语的概念、产生背景及其在语言文字应用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词语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新词语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语言特点。
过程:
-讲解新词语的定义,包括其产生的语言环境和社会背景。
-详细介绍新词语的形成过程,使用示例来说明新词语是如何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通过具体的新词语案例,让学生理解新词语的语言特点和其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
3.新词语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新词语的特性和社会影响。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流行新词语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来源、流行背景、社会影响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词语如何反映社会变迁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新词语的创造过程,探讨新词语对社会和语言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新词语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新词语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其流行原因和影响。
-小组内讨论该新词语的传播途径、使用场景及其可能带来的语言变化。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新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新词语的背景、影响及小组的观点。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思考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词语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新词语的概念、形成过程、案例分析等。
-强调新词语在反映社会变化、丰富语言表达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关注语言发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并分析最新的网络新词语,撰写一篇关于新词语使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语言文字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