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发布:2024-12-28约1.46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物兴情”是一种物在情先的感发方式,先有物,再有情,即作家、艺术家受

外在事物的感发产生创作冲动,最终完成创作,创作的过程是情感自由自然呈现的过

程。这种感发方式,不同于“托物寓情”的寄托方式。“托物寓情”是先有情,然后

寻求外物去寄托,创作的过程是情感的刻意寄寓过程。“感物兴情”由于其自由自然

的特征,是古今文学艺术创作都无法绕开的一种创作方式、一种审美体验范式,自然

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仍有重要的意义。

“感物兴情”是先感物,后兴情。情感的产生是“物”感发的结果,然后再以文

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说明“感物兴情”是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是“物”

对情感的自然引发。在这种情形下,文学艺术创作完全成为一种自然、自由的行为,

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审美的纯粹性。这个“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的现实

生活,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可以感发作家、艺术家

的思想情感,引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冲动,从而自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

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这是针对“登高而赋”的辞赋创作行为的。这里的“睹物

兴情”就是“感物兴情”。“情以物兴”是说情感由“物”感发而产生;“物以情观

”是说“物”感发情感之后作家、艺术家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物”

成为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艺术意境和意象,从而完成了艺术意境和意象的创造。

“感物兴情”告诉作家、艺术家的是,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做

到自然、自由地感物。思想情感的表达过程是一个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过程,其最高的

境界就是自然、自由,亦即思想情感的呈现是自然的,不存在任何刀斧之痕。这其中

暗含着对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很多要求,如艺术素养、审美修养、思想境界等。作家

、艺术家只有在具备完善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无功利的心态

,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就是说,“感物兴情”并不是

无条件的。这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依然有效。当今的作家、艺术家,第一要务就是

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创作的过程中能自始至终

保持一种无功利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很高的文学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艺术与审美的自然、自由。

“感物兴情”之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然、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种审美自律。所

谓审美自律就是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且出

于无功利的目的。正像刘勰所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

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感物兴情”可

以引发作家、艺术家无穷无尽的联想,那是神思。“联类不穷”说的就是无穷的神思

与丰富的想象。在这种情形下,流连万象,沉吟视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与内在的

情感融为一体。因此,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写气图貌”“属采附声”)的过程中

,情感会随着所感之物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所感之物起起伏伏。文学艺术作品所表

现的形象、声音和色彩“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这正是审美自律。它是以创作的

自然、自由为前提的。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别,主动就

是“感物兴情”,而被动则是“托物寓情”。

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审美自律依然是第一义。它是作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

保障。文学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通过作家、艺术家纯正的审美心态实现的。

这种纯正的审美心态作为审美自律的表现,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要实现文

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自律,作家、艺术家除了保持虚静的无功利的心态之外,更重要的

是深入现实,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悉心观察,深入体悟,努力寻求与物心有灵犀的一

刹那。

“感物兴情”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和审美体验范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

真诚。这是“感物兴情”背后隐含的最可贵的品质。由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情感是

由“物”自然、自由激发出来的,不是人为推动的,这就铸就了其情感的真诚。也就

是说,“感物兴情”在根本上阻断了虚假情感生成的可能性路径,回应了中国传统关

于文章写作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态度:“修辞立其诚”,“疾虚妄,求实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