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呼吸系统方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将肺泡看成一个球形液泡,表面张力的合力指向肺泡的中心,故肺泡液层表面张力 是一种促使液体从肺毛细血管内滤向肺泡腔的力量。在正常条件下,肺毛细血管内液体并不进入肺泡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肺泡扩张程度主要由吸气的力量来决定; 呼吸周期中肺泡表面张力的改变,实际是SAS浓度随着肺泡表面积改变而变化造成的 现已明确许多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它的 分泌异常有关。要了解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及其临床关系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尽管在妊娠第18——20周肺组织已含有SAS, 但一直到第30周,SAS才释放到肺泡壁的内表面(在30周以前出生的早产儿易导致此病)。SAS随着胎儿发育而不断合成增加,但鞘磷脂含量始终不变,故有人主张从羊水中测定卵磷脂/鞘磷脂的比值,正常胎儿此比值应大于2;若比值小于2,则提示 示胎儿可能在出生后会发生新生儿呼吸窘 迫综合征。 (二)肺栓塞 当肺血管受阻时,肺泡细胞缺乏合成SAS的前体与底物,故SAS合成与释放可停止 因而发生肺泡萎陷。 (三)休克肺 因为肺循环血流量大,轻度血量不足或肺部分缺血通常不足以使SAS合成减少到威胁呼吸的程度。 (四)肺泡蛋白质沉积症 本病的特征是肺泡腔内有蛋白质畜积。一般认为这是由于SAS合成与释放过多,或肺的巨噬细胞清除SAS功能过低,或者这两种情况均兼而有之所造成的。 SAS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必然使肺的弹性阻力减小,顺应性增大。也就是说,在足量的SAS存在条件下,肺的顺应性 较好,肺扩张所需要的力量减小, 因此呼吸功随之减小。由此不难理解肺SAS减少的病人为何呼吸特别“吃力” 。 呼出气冷凝水(EBC),下呼吸道内液体中含有各种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质、氧化还原产物和核酸等,它们反映了肺部的炎症情况。最早用EBC来研究呼出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EBC的成分及其来源,呼出气由气体、水蒸气和许多悬浮颗粒组成。通过一个冷 最大通气量-每分通气量通气贮存量百分比=———————————————————×100% 最大通气量 其正常值等于或大于93%。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呼吸频率 潮气量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次/min ) (ml) (ml/min) (ml/min) 16 500 8000 5600 8 1000 8000 6800 32 250 8000 3200 3. 2,3-DpG (1)高原缺氧→ RBC无氧代谢↑ →DpG↑→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 注:①这一效应是机体对低o2适应的重要机制; ②但此时肺泡Po2↓,RBC无氧代谢产生过多的DpG, 也防碍了在肺部的氧合,故是否对机体有利尚无定论。 (2)大量输入冷冻血→DpG↓→氧离曲线左移→氧离难 (∵冷冻血3周后,RBC无氧代谢停止,DpG↓) 故:应注意缺氧。 4. Pco↑ Pco↑→曲线左移→氧离难 ∵①co与Hb亲和力 o2与Hb亲和力 250 倍; ②co与Hb的结合位点与o2相同; ③co与Hb的某亚基结合后,将增加其余三个亚基对o2的亲和力。 5. Hb本身的性质 Hb的Fe2+ →Fe3+ : Hb失去结合o2的能力(如亚硝酸盐) 异常Hb:Hb的运o2能力↓(如地中海贫血) 胎儿Hb:与o2亲和力>成人,这与胎儿所处的低氧环境是相适应的。 三、CO2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 5% (二)化学结合:95% ⒈HCO3-的形式:88% (1)反应过程: (2)反应特征: ①极快且可逆,反应方向取决PCO2差; ②RBC膜上有Cl-和HCO3-特异转运载体,Cl-转移维持电平衡,促进CO2化学结合的运输; ③需酶催化; ④在RBC内反应, 在血浆内运输。 碳酸酐酶 H2CO3 HCO3-+H+ CO2+H2O CO2的运输 碳酸酐酶 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 (1)反应过程: HbNH2O2+H++CO2 (2)反应特征: ①反应迅速且可逆,无需酶催化; ②CO2与Hb的结合较为松散; ③反应方向主要受氧合作用的调节: ④虽不是主要运输形式,却是高效率运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