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保 40岁卖解放鞋成大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刘礼保 40岁卖解放鞋成大器
大器晚成的刘礼保
人物档案
刘礼保,汉正街鞋业商会会长,桥口区政协委员、工商联常委,武汉市汉正街经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在汉正街做了15年的个体,刘礼保到最近才开始考虑办公司。采访中,他多次强调自己很保守。但40岁才开始创业,5年就把规模排到了汉正街鞋类前十名,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人物印象
11月3日中午1点,深秋的暖阳晒得人昏昏欲睡。站在汉正街管委会办公室门口的刘礼保向记者打招呼,他面色黑里透红,神情谦和,一身半旧西装,除了一双铮亮的皮鞋,似乎很难看出“大老板”的样子。
尽管已经57岁,刘礼保仍觉得自己干劲十足,“没考虑过退休的问题”。大儿子在广东做软件开发,月薪7000元,小儿子在湖北美院读大二,“他们这么争气,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刘礼保没买车、攒房,很少抽烟喝酒,也不喜欢应酬。每天坚持在家过早,有时中午一个人吃饭,几个包子就能解决,“我不会为面子而买车,觉得没有太大的用处。如果哪天退休了,说不定会买一辆越野车,外出钓鱼、游泳、摄影,寄情于山水,陶冶性情,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但这几年,他先后为公益事业捐出20多万元。
骑车卖卫生纸,遭人嘲笑
1987年,刘礼保40岁,汉阳一工厂仓库主管,月工资116元,吃喝不愁。
但眼看自己朝夕相处的仓库内“只出不进”,他知道“铁饭碗”端不长了,“经济体制改革总有一天会改到我们头上”。
创业要趁早。带着不到3000元的全部家当,在全家人反对下,他回到出生并生活了近20年的汉正街。“当时没得选择,两个儿子要上学,只有跟着儿时朋友一起做小生意”。
针头线脑、草纸面盆,什么都卖。创业伊始,除了资金短缺外,还让他大丢“面子”。
一天,他在街上费力地蹬着自行车往家赶,车后堆着一人多高的卫生纸。正好碰上原来工厂厂长,对方一声冷笑……说不出的尴尬,但刘礼保坦然一笑,把车蹬得飞快。他心中暗暗发誓:“现在你们得意,总有一天我会走到前面,走着瞧!”
现实总爱捉弄人。1988年,他痛失一个机会,“当时物价飞涨,商场日用品常被一抢而空。我当时最想买一车火柴,一转手,就是10倍的利润。可手头没钱,只有干看别人赚钱”!失望之余,他偶然发现卖解放鞋很赚钱,“这种鞋质量好、用处多,在农村和城市工程中需求很大,每双还可以赚个2~5角钱的利润。”
1989年,他把在江汉二桥60平米的住房,跟人互换成汉正街金庭巷一间只有20平米的背街房子。
全家人都认为“吃了亏”,但他把房后窗敲掉,再将地面铺上水泥,“金庭鞋业”的门面就开张了。
“街坊们抬庄,先给货我,再收钱,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生意自然就顺了”。
在刘礼保的生意经中,“抢市口”是独家秘诀:占据鞋市入口处店铺,同一个客户在进、出和经过时,就有三次光顾机会,成交概率最大。
1992年,刘礼保位于今体巷口的店铺,生意已很火了,“从每天早上6点到下午8点,生意不断,最高一天做了250笔,平均每3分钟就卖出一批鞋,一天卖出8万元”。
同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当别人还在揣摩时,他已看到了机遇。他激动地对妻子说:“太好了,我的机会又回来了。”
他马上着手做了四件事:
———投巨资增加了金涛鞋城、大兴路两个经营点,都位于市场入口处,经营辐射面覆盖了整个汉正街地区,其中“金涛点”只有不到7平米,以当时最高的3.82万元拍卖拿下。
———为保证充足存货,减少进货时间,他在同行中第一个建起了380平米的仓库,在客户中建立了“从不缺货”的口碑。
———在汉正街还是“水货横行”时,他争取到了当时最大的解放鞋生产厂在汉独家经营权,供货质量明显优于同行。
———当时汉正街大部分交易是现金形式,经营户普遍不习惯与银行打交道,但刘礼保率先把银行转账支付引入经营中,降低了交易风险,提高了交易速度。
他的生意开始飞速上升,1995年~1996年达到顶峰:门点7个,仅解放鞋每年进账就达100万~200万元,销售额每年以50%~60%的速度猛增。
做大后,他继续加强他的“抢市口”理论:除在市场门口设点揽客外,还在成本较低的市场内部设立更大的批发店。
今年8月,他又在利济南路浙江鞋城入口处,购进一个10平米的铺面,作为他在湖北总代理的“上海申花”形象店,与设在鞋城背后的三个批发门面形成配套链。
记者在刘礼保浙江鞋城的店铺里看到,在开阔明亮、装修考究的品牌店里选购运动休闲鞋的,一般是商尝超市和体育用品店的高端客户;而中等城市及农村客户则喜欢在鞋城后厅的批发店里打货,“这里有80多平米,堆满纸箱、成捆码放的全是解放鞋,不仅节约成本,也给人以价格便宜的亲切感”。
现在,代理的利润稍高但销量略小的高档运动鞋,与利润只有几分钱但每年批发量达百万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