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品牌鞋业行业分析.pdf
.
中国自主品牌鞋业行业分析
一、【中国自主品牌鞋业现状】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皮鞋业平均每年23%的增长率,大大高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近年
来,中国每年生产各种鞋60亿双,占世界制鞋总量60%,是世界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中国又是世界第
二大鞋类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仅次于美国。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出口国,鞋类出口
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以上。目前中国的制鞋产业中大约有20000家中国皮革企业和160万国内从业人员。
国内鞋类总量的85%为中低档品,而大多数中高档鞋品均从国外进口。
中国鞋类市场可细分为四大部分:皮鞋、胶鞋、布鞋及塑料鞋。除各细分市场对鞋的款式和用料日趋转
变外,各类鞋的消费结构也有变化。皮鞋的销售比重由早期9%已上升至目前的35%。消费群也由原来的
城市扩展至农村地区,产品也开始由低级次向中高级次发展。
据调查,消费者普遍接受每双100-300元人民币的皮鞋,其中,在大陆沿海城市,200元左右人民币
的大陆本土皮鞋则最受欢迎。生活在大城市如、XX和东南沿海城市的人群对鞋类产品的购买力最强。进
口皮鞋虽然在用料、做工方面比本土产品优胜,但由于价格昂贵、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因此本土皮鞋仍
是中国市场主导。站在世界鞋类市场,中国生产鞋类以中低档为主。皮鞋年产量约24亿双,占全球皮鞋
总产量的40%,中低档次皮鞋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5%。
二、【中国自主品牌鞋业】
行业分析
近些年来,中国鞋业发展极其迅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和鞋类出口国。目前
中国制鞋企业年产量突破100亿双,占世界产量的近七成。2006年全球共制造了148亿双鞋,亚洲生产
了135亿双,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而位于珠三角的XX省XX市年成品鞋采购量占到世界的60%。预测到
2010年,鞋业产量将会超过150亿。而亚洲已经成为世界鞋业制造中心,且占世界产量份额不断增加。
在整个亚洲110多亿的产量当中,中国就占到了75.1%。
2007年中国鞋业最大的特征是吹响了上市的征程。以前,中国鞋类上市公司屈指可数,早前以鞋业
闻名的双星也把重点放在轮胎制造上。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鞋类制造,一直被资本所忽视着。
不过,在2007年,一切似乎悄然改变。2007年5月23日,百丽国际在XX联交所正式挂牌,为鞋业公司
的上市征程吹响了号角。按当日收盘价计算,百丽集团市值突破670亿港元,位居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
榜首。随之而来的是百丽一系列的大手笔的收购。先成功收编XX妙丽品牌和FILA中国商标,继而斥资
约16亿人民币收购森达。不到两个月,安踏体育也在港登陆,首日股价大涨42%。另外,奥康董事长表
示,奥康会在两年之内上市,还有康奈、红蜻蜓、特步、德尔惠等都希望能够上市。
DOC版本.
.
从进出口市场来看,我国生产的这百亿双鞋中有近80亿双用于出口,其余产品供国内市场消费。2007
年第三季度,我国共出口各种鞋类产品64.4亿双,创汇183.6亿美元,平均单价2.85美元,分别比2006
年同期增长了10.4%和15.9%。值得关注的是,受欧盟反倾销的影响,2007年1月到9月,我国皮鞋出
口数量连续9个月出现负增长,使皮鞋出口数量比重比2006年下降2.4个百分点,出口金额下降1.8个
百分点,这将直接影响中国鞋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受国内消费升级的影响,同期国内进口鞋的
数量以大于50%的速度增加。其中,2007年9月皮鞋进口的数量增长了44.6%。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
展,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凸现出结构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出口产品量大但价格低,出口企业多但规模
小,来料加工多但自有品牌少。此外,同其他传统加工类产品相似,我国制鞋业仍处在产业链的末端,
我国对国际市场鞋类分销的中间环节还缺少控制能力,对零售环节的网络建立还处在初始阶段。出口产
品附加值低,单位能耗产生的产值低等,都迫使我国制鞋产业一定要调整结构,改变原有的贸易增长方
式,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相关权威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皮鞋产量达到33亿双,同比增长仅为9.09%,自2002年以来其增
长率首次在10%以下,但据专家研究显示2002-2007年间,皮鞋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