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少年人际关系研究报告.ppt

发布:2018-01-03约8.13千字共4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青少年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 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 青少年人际关系包括: 一、同伴关系的特点 交往愿望强烈 追求平等的交往 渴望与异性的交往 富于理想色彩 注重情感交流 个体差异显著 二、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因素 1、心理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因素 4、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闭锁心理 恐惧心理 自卑心理 羞怯心理 嫉妒心强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同步,再加上环境的改变使得一些青少年逐渐与同伴疏远,平时沉默寡言,形单影只,没有朋友,也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妨碍了新的友谊关系的确立。有孤僻个性的青少年很有可能是曾经受到过心灵的巨大伤害,在同伴、老师那里都得不到渴望的接纳和爱,感觉自己得不到认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的个性。 多疑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他们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结果认为人人都是假的,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有些中学生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如果别人在一起说话时对自己投来了不经意的一瞥,他会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什么坏话;如果有人开了极平常的善意的玩笑,他也会信以为真,怀疑别人早就对自己有意见了,即使是别人相互之间的指责,他也会认为这是“指桑骂槐”。有些同学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焚,不再相信任何人。由于多疑而不相信别人,人为地局限了交往面,失去了中学生本应享受的一份欢乐。同时,还挫伤了别人的感情。多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人群。 逆反心理是中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和闭锁性,与家长和教师闹对立而形成的。这种心理在同伴交往中表现为对所交往同学的言行举正不加分析地批判、对抗和抵制,使双方关系紧张,致使同学之间的交往难以顺利进行。 干涉心理表现为对别的同学的事情过分关心,表现为以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私密为乐趣,从而引起别人的不满和厌恶,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家庭方面因素 1、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方面因素 2、家教观念的偏颇 家庭方面因素 3、父母人格、交友方式与行为的影响 学校方面的因素 1、单一的课堂教学交往结构 学校方面的因素 2、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文本 学校方面的因素 3、应试教育”下沉重学业负担的束缚 社会方面的因素 媒体的导向作用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过度 不良风气的耳濡目染 1、帮助青少年克服不良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2、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 3、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交往基本礼仪和技能教育 4、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5、建构家校共育的社会化教育模式,增进教师与家长间的互动 良好的社交技巧 1.学习微笑技能 2.学习倾听技能 3.学习赞美技能 4.学习自控调节技能 5.学会理解和把握对方的心境 6. 要选择好人际交往的距离 7.善交益友,不交损友,乐交诤友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问题----代沟 在对500名中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与父母有“代沟”的选择较为集中,具体表现在“穿衣打扮”、“父母唠叨”、“业余爱好”、“零用钱消费”、“课外读物”、“交友”、“隐私”等方面的分歧。   怎样穿衣合适 有76%的同学表示在穿衣问题上与父母发生过争执,其中两位女生在“备注栏”内的补充回答颇具代表性。一位女生写:我喜欢打扮得前卫时尚些,可父母总是看不惯;另一位女生写我说穿这么多一活动就会感到热,可妈妈说穿这么少出门会冻着。      ? ? 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的心理矛盾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2.听话道德与平等道德的矛盾 3.孤独感与渴望理解的矛盾 网友“迷雾的眼”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记得我情窦初开的时候,偷偷买了一本青春文学,我妈看见了,狠狠甩了我一个耳光,把那书一页一页撕得粉碎,往我身上一撒,当时我哭得一塌糊涂,并不是因为那耳光多疼,而是她撕碎了我那颗懵懂的心。一辈子都忘不掉那些冷嘲热讽…… 网友“babyblue”深有同感, “他们永远在替我做选择,替我过人生,美其名曰:爱。不让她插手干预就是不孝。每天挂在嘴边就是一句话:还不如当初生下来的时候当个蛋吃了还补!” 网友“jetfire”说,“妈妈在中考、高考前找点小事责骂我,并且还说,就你那熊样哪也考不上。” 在网友“KingHenry”看来, “中国父母容易歇斯底里”。 这点触动了网友“咪姆”的神经,“我爸妈在外从不对人大声喊的,但对我是从起床开始骂,我真不太清楚他们对我哪来那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