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数据库系统概论(SQL Server清华大学版)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论 本章内容 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2 数据库和数据库系统 1.3 数据模型 1.4 数据库新技术 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数据与数据处理 1.数据和信息 数据是人们用于记录事物情况的物理符号。 信息是数据中所包含的意义。通俗地讲,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并对人类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产生决策影响的数据。 数据与信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数据是表示信息的,但并非任何数据都能表示信息,信息只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是数据所表达的内容。 2. 数据处理 ? 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它包括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分类、计算、加工、检索和传输等一系列活动。 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数据管理技术 1. 人工管理阶段 程序与数据是一个整体,一个程序中的数据无法被其他程序使用,因此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 特点: 程序之间不能共享数据; 程序复杂; 数据量小且无法长期保存; 人工重复输入数据数据不保存。 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2. 文件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后期,计算机外存储器有了磁鼓和磁盘等直接存取设备;软件有了操作系统和文件系统;程序通过数据文件访问数据。 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3.数据库管理阶段 数据库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集中控制之下,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起来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特点: 数据真正实现了结构化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1.2 数据库和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DB-Data Base) 1.2 数据库和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是一个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把有关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组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数据库及其描述机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有关人员组成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总体。 数据库系统的简单结构 1.2 数据库和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于存储介质上。 DBMS:是管理数据库的系统软件,它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DBA:负责数据库的规划、设计、协调、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应用程序:指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应用程序。 1.2 数据库和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 为了有效地组织、管理数据,提高数据库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人们为数据库设计了一个严谨的体系结构,数据库领域公认的标准结构是三级模式结构,它包括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 根据各类人员与数据库的不同关系,可把视图(所谓视图是指观察、认识和理解数据的范围、角度和方法)分为三种: 对应于用户的外部视图 对应于应用程序员的概念视图 对应于系统程序员的内部视图 1.2 数据库和数据库系统 三级模式结构的一个具体实例 1.2 数据库和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优点 数据共享 减少数据冗余 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增强了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保护 1.3 数据模型 现实世界的数据描述 1. 数据处理的3个阶段 1.3 数据模型 2. 实体 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可以是实际存在的对象、抽象概念或事件。 (1)属性 将事物特性称为实体属性。 例如,为描述一个职工,可能涉及如下属性:编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职称。 1.3 数据模型 (2)实体型和实体值 实体型就是实体的结构描述,通常是实体名和属性名的集合;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有相同的实体型。实体值是一个具体的实体,是属性值的集合。 例如,教师实体型是: 教师(编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职称、基本工资、研究方向) 教师“李亦光”的实体值是: (15031,李亦光,男,09/21/65,教授,678,数据库技术) 1.3 数据模型 (3)属性型和属性值 属性型就是属性名及其取值类型,属性值就是属性在其值域中所取的具体值。 例如:“103601”是编号值;“李晓光”是姓名值;“1”是性别值 。 (4)实体集 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如一个系的教师。 1.3 数据模型 3.实体间的联系 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联系,它反映了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 联系的类型: 一对一联系 记为1 :1。 (如学校与校长间的联系) 一对多联系 记为1:n。 (如宿舍房间与学生的联系 ) 多对多联系 记为m :n。 (如一个教师可以教授多个学生,而一个学生又可以受教于多个教师) 1.3 数据模型 1.3 数据模型 1.3 数据模型 1.3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 概念模型只是将现实世界的客观对象抽象为某种信息结构,这种信息结构并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