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来中国才一年,为什么“领英”不够,又来了个“赤兔”.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LinkedIn 来来中中国国才才一一年年,,为为什什么么“领领英英”不不够够,,又又来来了了个个“赤赤
兔兔”
上周四,当 《好奇心日报 () 记者走进北京东三环边上的 LinkedIn
中国办公室时,它的负责人沈博阳以及几位技术、市场部的工作人员正在一间玻璃办
公室里召开紧急会议。
这是 LinkedIn 新应用赤兔开放注册的第三天,但由于赤兔服务器所在的云计算平台接
连两天出现技术问题,用户无法在赤兔上刷新内容。
与此同时,领英 (LinkedIn 中文版)的日常工作依然在正常进行。进入中国市场 18
个月后,领英的服务器依然在美国本土,只是利用缓存服务在中国加快访问速度。而
赤兔则用了一家中国创业公司常用的云计算平台。
“云服务光性能牛逼还是不够,稳定更重要。”沈博阳会后对 《好奇心日报
() 说道,此时 LinkedIn 内部已经商定好迁服务器,此时距离故障
发生只有两小时。服务恢复后,沈博阳直接在赤兔上宣布了这个决定。
这几小时的意外与反应速度,正是赤兔与领英同一家公司两个产品之间反差的体现。
赤赤兔兔诞诞生生
“我们就是一个创业公司。”一年半之前,刚刚上任的 LinkedIn 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喜欢
这么对人介绍组建中的中国团队。
2014 年 1 月,曾任 Google 和雅虎中国区高管,之后创办团购网站糯米的沈博阳作为
第一名员工加入 LinkedIn 中国。在加入 LinkedIn 后接受的一系列密集的采访中,沈
博阳谈的最多的就是他享有的独立与自主,从引入风投提供股权激励、下属的汇报关
系,再到每周和 CEO 的电话会议,都是他经常分享的话题。
但仅仅过了一年时间,沈博阳觉得这样的独立不够了。今年 3 月 17 日,沈博阳来到
位于硅谷山景城的 LinkedIn 总部,打开一份 T 向管理层提议在中国做一个新社交
网络。
根据沈博阳的回忆, T 的第一页展示了过去一年多在中国取得的成绩,第二页则是
在中国发现的问题。领英上线一年多,大部分更早加入的老用户依然用着英文的档
案,这意味着汉化的领英没有抓到一个足够大众的群体。
沈博阳将瓶颈归咎于产品本身:不能用手机注册、不能二维码分享、不能查找参加同
一个线下活动的人……中国用户习惯的许多体验在 LinkedIn 上都无法实现。最终,沈
博阳说服总部,在中国重新做一个为移动而生的职场社交网络。
就在沈博阳介绍新计划的同时,领英中国技术副总裁王迪已经在北京开始招募技术团
队。
领英中国技术副总裁王迪
曾管理一个海外技术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王迪在今年 2 月 2 日加入 LinkedIn。
“我自己也用 LinkedIn,有一天邮箱里突然出现了一封 LinkedIn 员工给我发的邮件,
给我推荐一个 LinkedIn 的工作机会。”王迪对 《好奇心日报 () 回
忆说。3 月的时候,已有 8 名工程师的开发团队已经开始搭建新服务的后台。等到清
明节前后,王迪的核心研发团队已经基本到齐,开始产品开发。
今年 4 月 20 日的影响力大会上,沈博阳对外透露说,领英要在 6 月底上线一个为中
国用户设计和开发的本地应用。同时 LinkedIn 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也来到中国和本地的研发团队见面,看到了赤兔的第一个演示。
“那时候没有测试版,就是个 T,画了几张图给出大概的样子。远没到用户界面和
交互体验的设计。”据王迪介绍,霍夫曼那天看到的赤兔极其简陋,需要和电脑搭配
才能做非常粗糙的演示。而展示的 T 也只做了一些简单的中文界面,开发人员需要
一句一句向霍夫曼解释产品。
为了按时上线,王迪带上 19 位工程师、2 位产品经理、3 名设计师以及实习生若干,
在 5 月 17 日来到北京市郊怀柔的一家酒店内进行封闭开发。所有人每天除了开发赤
兔就是睡觉,历时共一个半月。沈博阳自己在没有对外活动的时候也在酒店和他们一
起讨论产品。
尽管招聘时已经有过沟通,但一个半月的封闭开发还是带来很大压力。一位前雅虎工
程师待了两天就走了。临走时他对王迪说:”你没骗我,但是这个 (高强度)和我的
想象确实不一样”。
到 6 月 23 日,赤兔上线,用户凭邀请码注册。
“当时几乎每天都要做决策,你得决定去做取舍,要不要这个,要不要那个。如果要
这个,需要多少人工、资源等等等等”,王迪这样回忆起当时封闭开发的日子。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