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有银行在改革与发展中再生2行政论文范文大全.doc

发布:2016-10-21约2.9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有银行在改革与发展中再生2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国有银行在改革与发展中再生 三、脱胎换骨,建立有效的银行治理 一般说来,对于事物的成长而言,脱胎方可换骨,但是,由于国有银行的改革是逆成长路径的,因此,在实现脱胎—产权变革以前,必须先要进行“骨骼”的转换。现代商业银行的骨骼是指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架构。内部组织架构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延伸。产权改革的意义不在于出资者结构变化本身,而在于建立在出资者结构变化基础上的一系列企业内部决策机制、资源配置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的转换。银行治理的内容包括银行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层经理人员组织结构的完善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理顺。在出资者结构没有变化以前,可以从形式上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层经理人员的民主决策机制;同时,需要模拟国外大型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客户营销、产品开发和风险控制部门设置。银行产权结构的变化应该在银行治理完善以后进行,而银行治理结构的最终健全依赖于产权的转换。因此国有银行在实现上市以前,必须现建立起现代公司制的组织框架,然后才能通过私募或公募的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众资本,这样,银行在上市以后才能规范运作,具有效率和竞争力,才能够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吸纳能力,避免对发展中的股票市场造成冲击。 国有银行上市有可能造成对整个市场的冲击,这是很多人担心的。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一定要注意上市前的准备,不要把一个不符合条件的银行推到脆弱的股票市场。 四、建立科学的银行基础设施 国有银行组织架构的完善仅仅是为银行的发展奠定基础,“脱胎换骨”为成长和发展创造了必备的条件。国有银行还必须完善内部管理、健全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这些工作是银行的“灵魂”,是银行的“血液”。实际上,发展中的非国有银行也同样必须做这些工作。我国银行与国外银行存在差距,不仅仅在于产权结构上的差异,实际上,在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我国的银行可谓“一穷二白”,真正懂得市场化条件下银行应该怎样运作的人又有几个呢?即使有些同志对国外商业银行的运行状况有些了解,但是,在产权机制、外部环境不具备的条件下也只能随波逐流。 科学的银行运行机制实际是银行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银行的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1、完善客户、产品、部门的核算机制。国有银行的经营是粗放的,凡事都核算不清楚,缺乏精细化的核算是基础性的原因。对客户的核算有利于计算不同客户的贡献,从而为差别化服务奠定基础,这样才可以保证银行的营销资源真正用到“刀刃”上;对产品的核算有利于银行确定不同产品的贡献,从而制定科学的银行产品发展战略;对部门的核算有利于确定不同部门在业务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为银行内部考核奠定基础。2、建立在考核基础上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核算机制建立起来以后,对部门和个人的考核必须随之建立起来,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励和约束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当前,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各自走向了一个极端。非国有银行激励有余而约束不足,短期行为严重,可能为将来的风险埋下祸根;国有银行在90年代后期过于强调风险,约束有余而激励不足,则业务做得过于死板和生硬。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必须建立在精细化的核算和考核基础上,而且要注意考核和激励方法的科学性。3、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过去几年,国有银行在学习国外银行的风险控制模式上做了很多工作,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是,矫枉过正。风险管理部门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凡事推脱责任。实际上,银行做业务不是不承担任何风险,而是在于承担可控的风险,有能力承担的风险。在风险控制上,国有银行仍然需要进一步精细化运做。 五、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不断发展中获得新生 国有银行要获得再生,必须通过脱胎换骨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而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过程中,银行必须加快发展的步伐,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国有银行只有在改革和发展中,才能获得新生。改革时代,改革的任务最为重要,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再生,首先要看国有银行能否制定系统化的、科学的、可以实施的改革战略,并能够按部就班地推动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现。但是,由于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有银行不能放松业务发展的步伐。因为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中国的银行服务市场也在进行激烈地市场瓜分,如果这个机会把握不住,将来再争夺市场,难度会加大。而且,银行发展本身是为改革创造条件,诸如不良资产的降低、冗员的处理都要在业务发展中解决。 对于国有银行的前景,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悲观,也不可盲目乐观。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分析清楚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制定有效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只有这样,国有银行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