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及综合诊治措施 .pdf
奇密台寸鼬
牛结节性皮肤病(LSD)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是由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而引起的牛全身性感染疫病,是国外牛业的常
见病,2019年我国首次确诊该病,近几年偶有发生,相关部门和牛企业应对
该病给予高度重视,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做好该病的综合性防控
工作。
1流行特点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牛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绵羊、家兔、黑羚羊等都有易
感性,但该病不感染人,不是人畜共患病。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蚊、蝇、虻、
蝉等虫媒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牛采食被该病毒污染的饮水和饲料或直接接触病牛
会发生感染。该病毒通常分布在患牛的皮肤结节、血液、肌肉、内脏、唾液和精
液以及鼻腔的分泌物中。经治疗康复牛体内会携带一定量的病毒,会有持续带毒
排毒超过3周。此外,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患病表现
该病的潜伏期14-35d,病牛呈现出稽留热型,一般会有7d,病牛体温超
过40°Co其皮肤表面有异常隆起、硬块或直径10〜50mm的结节,对触摸皮
肤异常区域有疼痛感。结节最早出现在病牛的头部、颈部、胸部和会阴以及四肢
等部分,一些病牛的结节会遍及全身,比较严重的病牛可见其牙床以及脸颊内部
有肉芽肿病变。此外,病牛的体表淋巴结肿大,腹股沟的外侧、耳下和肩前以及
后肢等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并且在其胸部、四肢、胸下部以及会阴部伴
有水肿变化。皮肤结节通常形成于表皮层和真皮层间,形状各异并且大小不一,
而且多个结节还能融合成更大的不规则肿块,病情严重的病变区域的皮肤可能发
生坏死,从而会招引蚊蝇等虫媒叮咬,最后病变坏死区域形成非常明显的硬痂,
待硬痂脱落后病变区域会出现明显的病变深洞。该病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或蝇蛆病,
导致病情更进一步恶化。通常病牛痊愈需要数月时间,体质较虚弱的母牛或妊娠
母牛是主要的发病群体,感染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病毒株种以及牛的品种有
关,其中黄牛易感性最强,犊牛感染后的死亡率约5%,对殖场户的经济收益
影响较大。
3病理变化
3.1病牛的口鼻和内脏表面等部位出现病变,随病情发展,陆续出现眼角膜
疼痛性溃疡,同时其眼鼻等部位出现分泌黏性脓液。病情加深,病牛则会出现角
膜炎,并且在其眼鼻、直肠、乳房、口腔、外生殖器等部位的黏膜处可见有结节
和溃疡。
3.2病牛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内表面有结节性的病变,以口鼻、气管、支气管、
阴道、包皮等部位的病变非常明显。同时病牛的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脏肿大、心
肌外表面异常充血或出血,这些部位充血时会有块状淤血。牛的肺脏、肾脏、肝
脏、脾脏等是该病病毒集中攻击的部位,肺脏有少量的出血点;肾脏表面可见有
出血点;肝脏异常肿大,其表面呈钝圆状态;胆囊异常肿大,是正常胆囊的2〜
3倍,伴随有异常的血斑;脾脏异常肿大,质地变硬,伴有异常出血;感染牛的
气管黏膜异常充血,气管中有大量黏液,胃黏膜出血,小肠呈弥漫性出血状态。
4诊断
4.1鉴别诊断该病的临床表现与牛伪结核病皮肤病、牛疱疹性乳头炎、牛
嗜皮菌病和牛皮蝇感染等疾病比较相似,诊断时需加以甄别。
(1)结节性皮肤病:病原是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主要感染对象是牛和水牛,
多发于每年的6~9月份,可见病牛的局部皮肤上出现直径大概在1〜5cm的结
节,集中在病牛的头部、颈部、胸部、背部等部位,一些感染的患牛会有全身遍
布结节,结节如果发生坏死、破溃或患处皮肤脱落后会出现深洞。预防措施是给
牛群接种相应的疫苗。
(2)牛伪结核病皮肤病:病原是伪结核性棒状杆菌主要感染牛、猪、羊、
兔等动物;其中牛感染发病率低于30%,牛感染后不及时处理,病死率可高达
50%o多发于每年的6〜10月份,主要发病对象为初产母牛,与病牛接触传播,
吸血性昆虫为传播媒介。病变集中病牛的口、鼻、颈、尾根以及后肢内侧,其皮
肤表面可见有3〜5mm的丘疹,一般不会破溃化脓;病牛会奇痒难忍并对患处
反复摩擦,导致局部脱毛。用刀割开丘疹的表层可见干酪状的坏死病灶,将病灶
割掉之后就会出现溃疡面。在生产中应该重视牛皮肤的清洁处理,保持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