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学ppt课件第2章.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与保健一. 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的发育特点与保健目录二.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价 一. 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的发育特点与保健 学前期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因学前儿童身体各部位尚未发展成熟,且身体结构和功能比较特殊,其卫生保健工作也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本节将从人体主要的生理系统来介绍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要点。1.1 运动系统1.1.1 什么是运动系统?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对身体起着运动、支持和保护作用。骨主要通过关节连接起来,骨骼肌附于骨面,通过收缩和松弛,牵动骨骼产生运动。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各系统的配合下,起着支撑身体、执行动作、保护内脏器官的重要作用(见图2-1)。 1.1.2 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1) 1.1 运动系统1.1.2.1 骨学前儿童的骨骼比较柔软,软骨多;骨骼短而细,骨化没有完成。骨骼在生长,并不断加长、变粗。(1)脊柱: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出生时脊柱呈轻微后凸,随着抬头(3个月)、坐(6个月)、走(1岁)的相继出现,颈椎前凸、胸椎后凸,使脊柱形成生理学弯曲,能保持身体平衡,缓冲从下肢而来的冲击力。脊柱发育的时间很长,一般到青春发育期开始时才基本定型。在整个发育期间,脊柱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发生变形,导致脊柱侧弯、后凸、前凸等异常。1.1.2 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2) 1.1 运动系统颅骨:颅骨的发育可通过头围、囟门及骨缝闭合情况来反映。人刚出生时,颅缝常哆开,至3~4个月时才闭合;后囟门已近闭合,最晚在2~4个月内完全闭合;前囟门约15~2厘米,出生数月内随头围增大而变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至1~15岁闭合(见图 2-3)。面骨、鼻骨及下颌骨的发育迟于头颅,以增长为主,1~2岁后面骨变长,下颌骨向前凸出,使面型与婴儿时有所不同。1.1.2 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3) 1.1 运动系统(2)胸骨:胸骨自上而下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学前儿童的胸骨尚未完全愈合,一般要到20~25岁才能愈合成一个整体。学前儿童如果缺乏维生素D、患有呼吸道疾病或坐姿不正确,都可能影响胸骨的正常发育,易形成胸骨畸形。(3)腕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腕骨、指骨和掌骨逐渐骨化。腕骨骨化中心随着年龄增长以一定的次序出现,至10~13岁,全部腕骨骨化完成,女童一般比男童早完成两年。学前期,由于儿童腕骨、指骨和掌骨的骨化没有完成,儿童腕骨的力量不足,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不完善,所以不宜长时间作业。(4)骨盆:学前儿童的骨盆尚未定型,构成骨盆的髋骨还不是一块整体,由髂骨、坐骨和耻骨靠软骨相连而成,随着年龄增长,软骨逐渐骨化,到16岁左右,3块骨愈合成1块髋骨。在完成骨化以前,组成髋骨的3块骨之间的连接还不是很牢固,容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位移,发生不正常的接合,影响骨盆的发育。1.1.2 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4) 1.1 运动系统(5)足骨:足骨由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组成。跗骨和跖骨借韧带连接,形成足弓(见图2-5)。足弓可起到缓冲震荡的作用。由于学前儿童的足骨、肌肉和韧带没有发育完善,足弓负荷超出它的负担能力或者其他原因,可引起足弓塌陷,成为扁平足。1.1.2 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5) 1.1 运动系统1.1.2.2 骨连接学前儿童的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韧带的延伸性大,所以关节的运动范围较成年人大;但是,关节囊、韧带较松弛,关节的牢固性较差,在外力的作用下,较成年人容易发生脱臼。当学前儿童肘部处于伸直位的时候,被用力牵拉手臂,常造成“外伤性桡骨头半脱位”,又名“牵拉肘”。常见的原因是牵着学前儿童的手上楼梯、过马路,突然用力拎手臂而造成的脱臼。学前儿童肘部受伤后处于半屈位,伴随疼痛,手不能握物;复位后仍需要保护肘关节,勿受暴力的作用,以免形成习惯性脱臼。1.1.2 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6) 1.1 运动系统1.1.2.3 骨骼肌肌肉容易疲劳:学前儿童肌纤维较细,含水分较多,含蛋白质、糖类和无机盐较成人少,能量储存少,因此,肌肉柔软、收缩力差、力量小、易疲劳和受损。但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疲劳后恢复较快,年龄越小的儿童,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大肌肉发育早,小肌肉发育晚:学前儿童各肌肉群发育不平衡,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早,故大肌肉动作发育较早,躯干及上下肢活动能力较强。学前儿童3~4岁时上下肢活动已经比较协调,但支配小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动作;5~6岁时才能胜任一些精细动作,例如,使用笔、剪刀,但是画条直线却很费劲儿,这与不同的肌肉发育早晚有一定的关系。综上,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骨组织不断骨化,骨富有弹性、易变形,关节、韧带较为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