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础知识点大全.doc
化学基础知识点大全(1-5)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在变化中都生成了其他物质,又叫做化学反应。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变化的结果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化学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6、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导电性、水溶性等。
7、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8、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9、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10、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1%
78%
0.03%
0.94%
0.0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进入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d、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可支持燃烧;
氮气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1\*GB3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GB3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2.氧气的化学性质:
①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碳跟氧气反应:碳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和放出热量。
③硫跟氧气反应: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物都是有剌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④铁跟氧气反应:铁丝在空气中红热不能燃烧,却能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并放出大量的热。事先装入少量的水,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⑤磷跟氧气反应: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烟和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4、化学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其特点是“一变多”。
3、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5、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2)、装置类型和收集方法:①固+液,不加热型②固体,加热型
③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1)查—装—定—点—收—移—熄
(2)一检二装三固定,四热五集六撤管,最后才能熄灭灯。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