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指南.docx
1
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原则、空间建设内容、空间服务管理、空间管理制度以及服务监督与评价,优化智慧图书馆空间布局与设计,完善技术设备配置,做好智慧图书馆资源存储与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大中专院校或其他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220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
GB/T31399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南
GB/T40689
智慧城市设备联接管理与服务平台技术要求
GB/T42935
设施管理信息化管理指南
GB/Z42964
图书馆纸质文献脱酸工艺有效性评价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智慧图书馆intelligentlibrary
智慧图书馆是一项融合多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性工程,是各种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具体运用,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可被感知的图书馆服务,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图书和相关资料。
3.2
智慧图书馆空间smartlibraryspace
指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通过感知、分析、记忆等方式服务用户,通过整合技术、设备、资源、服务、环境及网络形成的区域,由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用户感知空间、支持空间等构成的多维化系统。
3.3
创客空间makerspace
指运营图书馆工作空间,有共同兴趣的人可以聚会、社交,展开合作,为人们提供信息资源、工具、材料、专业知识,供人们自己动手施展创意和创作,创客空间运营实践建议参考相关技术和现实场景。
3.4
虚拟试验空间virtualtestspace
2
指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图书馆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
3.5
读者活动空间readeractivityspace
指为学术和社会活动服务提供的一个动态空间,与图书馆有关空间相连,但又有自己的独立性,便于独立开放,不干扰图书馆的正常使用。
3.6
教学空间teachingspace
指以智慧教室为核心,以智慧实验室、智慧图书馆等智慧空间为辅助的智慧教学领域,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全过程。
3.7
数字典藏空间digitalcollectionspace
是图书馆馆藏中以数字形式保存的和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如仅有网络使用权的外文数据库,以及其他形式的虚拟馆藏等)信息资源和典藏的总和。
3.8
学术交流空间academicexchangespace
智慧图书馆学术交流空间是一个集学习、研讨、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空间,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舒适的学术环境。学习空间不以印刷读物为基础,包括教学支持、学习支持、创新支持空间等。空间的设计应以用户为基础,专注于空间对学习和活动的影响。
3.9
考试空间examspace
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来优化和改进传统考试流程,以海量题库、个性试卷、网络课程、科学评价为核心,具备智能阅卷、智能考务管理、助力教育评价等功能,能应用于教学及各种类型的考试中,能显著提高考试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
4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原则
4.1“读者第一”、“用户至上”原则
开展读者研究和读者教育等活动,分析和掌握读者利用图书馆空间特点和规律,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图书馆藏书利用率和服务效果。设计图书馆空间时应充分考虑读者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包括座位布局、照明、通风等方面。
4.2灵活多样性原则
一切从方便读者出发,对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基于图书馆的功能需求和使用人群,合理规划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分区和功能划分,提供舒适、高效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升空间的服务,通过强调图书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包括可移动的家具、多功能空间的设计等方面的建议,以适应不同需求和活动的变化。
3
4.3拓展性原则
通过小型公共空间的建设改善整个图书馆、社区、社会的空间面貌,以保留空间拓展性,实现促进社会服务体系融合发展的目的,保证空间结构的综合适应性,保证空间联动性与可转换性,保证对技术应用的融合能力,保证智慧图书馆空间延伸性。
4.4包容性原则
通过技术、设施、人文、价值感官场景综合应用为用户营造更加人性、灵活和愉悦的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