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原伊布利特学术研讨会.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丰原伊布利特学术研讨会 伊布利特:房扑/房颤治疗的新曙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海澄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近年来状况 1.药物仍然是各种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 2.当今可应用的药物与20-30年前相似,没有十分理想的药物 3.CAST试验之后,Ⅲ类药物地位逐年升高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近年来状况 4.药物能够治标(改变电生理特性、起抑制心律失常),但不治本 5.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意外而惊人 如:ACEI、醛固酮拮抗剂、降脂药物、能有效减少房颤、降低猝死、降低总死亡率 不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 一般性窦缓 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时,不必针对性治疗 早搏 无明显原因、肯定为功能性早搏或因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早搏(心肌炎等),即使频发到二联律也可不治疗,但应当做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心动过速 室上速:持续时间短、无症状、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阵发性室速:30s,无器质性心脏病,无明显症状 房扑、房颤:心室率慢,发作不频繁、症状不明显者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近年来状况 逸搏心律 属于生理性,不需治疗 并行心律 各种并行心律,治疗效果差,又不伴有明显症状 轻度房室阻滞 一度、二度I型,不需要特殊治疗 束支阻滞、无症状的LQTS 不需特殊治疗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近年来状况 功能性心律失常 年龄:多见于年轻人(儿童、老年人少见) 时间:激动、情绪变化、发生在茶、烟、酒和睡前 伴发症状:主诉离奇、戏剧化 伴发心脏病:常无 与活动关系:活动后减少 药物治疗:常无效或效果不佳 心电图:仅有室早,无其他心电图异常室早的振幅高, 时限短 治疗:释疑;β受体阻滞剂;其他AAA治疗常无效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分类:(以患者最常发作形式为其归类) 孤立性房颤:年龄60岁,临床及超声心动图 提示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1)首发性房颤:首次证实,伴或不伴症状 (2)阵发性房颤:7天,可自行终止者 (3)反复性房颤:发作≥2次 (4)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或更长(>1年), 经药物、电转复能复律者 (5)永久性房颤:不能转为窦律的房颤 (电转复失败或不能电转复)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发生率: (1)总体人群:0.4%-1% (2)>80岁者:8%(每年增加2%) (3)男性>女性(70s-90s中:发生率增加2倍,系人口老龄,慢性心脏病增加,检测技术提高结果) (4)孤立性房颤:总体人群房颤中的12%, 选择性人群房颤中的30%以上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预后 (1)引发房颤的五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瓣膜病、糖尿病 (2)心功能Ⅰ-Ⅳ级者房颤的发生率分别为4%、25%、30%、50%(平均28%) (3)死亡率:是窦律的2倍,主要死于心血管病、心衰,而不是血栓性栓塞。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治疗:药物复律 I类指证 推荐氟卡胺、多菲利特、普洛帕酮、伊布利特 IIa类指证: 1.口服或静脉胺碘酮 2.无病窦和房室结功能不良、束支阻滞、QT延长、Brugada综合征 或器质性心脏病者的院外复律可顿服普洛帕酮或多菲利特。房 扑复律时,先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预防快速房室传导. IIb 类指证: 奎尼丁或普卡胺转复房颤的作用不确定 曙光初现 1.伊布利特于1996年4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新近(0-90天)发生的持续性房颤和房扑的快速复律 2.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广泛应用于房颤及房扑的复律,我国已经上市 3.许多临床试验已证实其在房颤及房扑复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细胞电生理作用 1. 伊布利特抑制复极时快速激活延迟整流性K+外流(Ikr)。Ikr是细胞复极的主要离子流 2. 伊布利特促进平台期缓慢Na+内流 伊布利特促进L型Ca2+通道介导的Na+内流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QTc间期及有效不应期 J Pharmacol Exp Ther, 1998;286(1): 9-22 Cardiovasc Pharmacol, 1995;25, 336-340 心脏电生理作用 1.窦房结水平 降低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的时程,轻度减慢窦性心率。 2.心房水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