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_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5 年 9 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22 , No5
第 22 卷第 5 期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ept 2005
【美学研究】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 :
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
何 明 , 吴 晓
(云南大学 人类学系 ,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 要 : 纵观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 , 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 , 这就是
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 。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 : 一方面是理
论观点的演进 , 即从美的本质的理论方位论争 , 到以人的本质为理论定位的实践美学理论建构 , 再到把艺术或审美的
文化阐释 ; 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式的转换 , 即从 “形而上”的理论推论到 “形而下”的事实阐释 。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
发展角度审视 , 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深化 , 若将其置于当代世界美学乃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态势
观之 , 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旨趣的趋近或接轨倾向。
关键词 : 美学 ; 转型 ; 美的本质 ; 艺术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B83/ 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67X (2005) 05 - 0134 - 05
[2 ] (P409)
了大多数人的同情和赞同。” 也就是说 , 20
一 、美的本质 : 中国学界的追寻与困境
世纪 80 年代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思考 , 美学界试
在20 世纪 80 年代 中国学术界兴起的 “美学 图从 《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寻找哲学基
热”浪潮中 , 共同美 、人性论 、人道主义 、 《1844 础 。李泽厚恰好找到了实践哲学这个坚实的哲学基
年经济学 - 哲学手稿》等一系列问题是讨论的核 础 , 突出并发展了他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有了
心 , “美的本质的讨论和 《手稿》的讨论实际上是 雏形的实践美学观 , 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实践美学
合二而一的问题 , 对 《手稿》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不 体系 。实践美学以其自身无可争议的理论优势 , 获
[ 1] (P31)
同的结果 , 分歧便从这里发生” 。马克思的 得了美学界主流话语的身份 , 成为普遍接受的美学
《手稿》似乎对解决美的本质 问题带来些许曙光 。 理论 。同样 , 该理论关于美的本质的阐述 , 也成了
“这个时期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刚 美学界的统领性的观点 。李泽厚在 1981 年发表的
刚被译介过来 , 其中许多深刻的思想由于与美学有 《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中明确指出了美的
关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 以至于整个讨论多半就 本质 :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 , 美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