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单元第一课《捕捉光影》教学设计 人美版2025美术七年级下册.pdf

发布:2025-03-16约3.7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单元第1课《捕捉光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

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光影传情》以“光与影的艺术表达”为主题,通过两课内容(《捕

捉光影》《校园光影》)构建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创作的递进式教学体系。本课作

为单元首课,聚焦光影的基础原理与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光影在视觉艺术中

的核心作用,掌握捕捉与运用光影的基本方法,为后续《校园光影》中微电影创

作的实践奠定基础。

教材以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舞蹈《傣乡的雨》等经典案例为载体,结合

顺光、侧光、逆光等专业术语,揭示光影塑造空间、传递情绪的艺术规律。通过

分析自然光与人工光的特性,帮助学生建立“光影即语言”的创作思维,提升对

多元艺术形式的感知力与表现力。

本课深度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虚实相生”美学思想与现代影视技术,通

过剖析传统绘画与当代艺术中的光影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光影不仅是物理现象,

更是文化记忆与情感表达的载体,增强跨文化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学情,设定以下目标:

1.审美感知

通过赏析电影片段与绘画作品,理解光影在塑造空间、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感知自然光与人工光的色彩、强度变化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2.艺术表现

掌握顺光、侧光、逆光的基本特点,能运用光影对比表现物体立体感。

学会通过调整光源方向与强度,营造特定的画面氛围。

3.创意实践

结合校园场景,设计并拍摄一组光影主题照片或短视频。

尝试用光影技术表达个人情感,如用高反差光影表现孤独感。

4.文化理解

体会光影在传统艺术(如皮影戏)与现代设计(如舞台灯光)中的文化内涵。

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光影符号的象征意义(如西方绘画中的宗教圣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光影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如低角度暖光营造温馨氛围)。

2.掌握三种基础光源方向的视觉效果与应用场景。

难点:

1.在实际拍摄中灵活控制光影,实现创意构思。

2.引导学生突破对光影的表层认知,建立深层情感联结。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多媒体课件(含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光影分析片段、舞蹈《傣乡的雨》舞

台灯光视频)。

光影实验箱(含不同色温光源、反光板、遮光板)。

示范作品:教师用手机拍摄的校园光影主题照片集。

2学具:

每人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便携三脚架。

光影观察表(记录不同时段校园光影变化)。

设计工具:PowerPoint或Canva(用于后期排版)。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光影魔术秀

1.视觉冲击

教师播放一段由学生课前拍摄的校园光影短视频(如晨雾中的教学楼、夕阳

下的走廊),提问:

“这些画面为什么吸引你?光影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炼关键词(如“神秘感”“温暖感”)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场景引发共鸣,激活学生对光影的感性认知。)

2.揭示课题

展示伦勃朗《夜巡》局部,阐释光影的艺术价值:

“光影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艺术家手中的画笔。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用光

影讲故事。”

(设计意图:以经典作品提升学生对光影的审美期待。)

环节二:理论探究——光影的语言密码

1.光源方向与情感表达

知识讲解:

教师通过光影实验箱演示顺光、侧光、逆光效果,结合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中“等待”场景,分析:

顺光:人物面部清晰,传递明亮、平和的情绪。

侧光:增强立体感,常用于表现人物内心冲突。

逆光:勾勒轮廓,营造神圣或疏离感。

互动游戏:

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感词(如“希望”“孤独”)选择对应光源方向,并说明

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实验降低抽象概念理解难度。)

2.自然光的诗意表达

案例分析:

展示摄影师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提问:

“为什么不同时段的光线会让同一片海域呈现不同气质?”

小组任务:

分组观察校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