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中国历史》高教版基础模块.pdf

发布:2025-03-08约1.36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

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职《历史(基础模块)》(中国历史)教材的第24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民主

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中国共产党如何顺应民心,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历史。包括四个子目:争取和平

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一子目主要内容为内战的背

景,重点讲述重庆谈判的始末。第二子目主要内容为内战爆发初期的战争状况。第三子目主要内容为内战

期间国民党所面临的统治危机。第四子目主要内容为共产党进行的土地改革、内战转折以及决战和胜利阶

段、西柏坡会议、双方战争成败原因。

三、学情分析

中职一年级学生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认知层次,历史学习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中。学生经过

初中时期的学习,对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有了一定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学生在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中共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以及意义、启示等内容方面未能做到深

入透彻理解和分析,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图片、地图、文献史料等多

种教学资源的运用,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学生探寻历

史的真相,使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土地革命、七届二中全会等事件的基本史实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进程。

2.理解和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灭亡的表现及原因。

3.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呈现历史地图、文字史料等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素养目标:

1.,

通过国共两党政策的对比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为争取和平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感受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

2.,,,

通过国共两党的斗争让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结合两岸关

,

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爱国主义情怀。

五、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重庆谈判的进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1945年的9月,日本签署了投降书,长达十几年的抗日战争

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人民纷纷走向街头欢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了,那国家肯定需要重

建,那战后的人民对于国家的重建有着怎样的期盼呢?我们来通过一幅漫画进行探究。请同学们认真分析

这幅漫画,并思考三个问题:漫画中人物载的是什么?他走的是什么路?它的终点又是什么?

1945年《端赖合作》

学生回答:人物载着和平、民主、自由、平等,载着他们的期望,他走在一条建国大道上,它的终点

是复兴门,希望国共合作、实现民族复兴。

教师总结:抗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期望国共继续合作,实现和平建国。那人民的期望到底能不能实现

呢,又应该怎样实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来一探究竟。

通过比较同一地点的不同事件,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前后内容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培

【设计意图】

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新课学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教师过渡: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究竟会选择战还是和呢?

1

展示材料,结合教材提问: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抗战胜利后的建国方针是什么?

“.:,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认为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