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赫尔巴特及杜威师生观共性及其现实意义.doc

发布:2017-08-30约4.48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赫尔巴特及杜威师生观共性及其现实意义传统上,研究者们习惯将赫尔巴特当做“教师中心论”的代言人,而将杜威誉为“儿童中心论”的典型代表来加以宣扬或批判。但深入研究发现,赫尔巴特与杜威在师生观上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有一定差异的同时,存在许多相通和共性之处。正确认识两人师生观的相通和共性之处,不仅有助于理论上的“订伪”与“规过”,而且对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一、对赫尔巴特与杜威师生观认识上的歧化现象 所谓师生观,是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及相关的思想观点。赫尔巴特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他说:“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按照方法培养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1]杜威认为教师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2] 根据这些论断,后人作了如下评述:“赫尔巴特作为管理手段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大量安排学校的活动,使儿童没有余力搞小动作。”[3]“在传统的教师观的影响下,传统学校的教师必然会采取强制的方式,用严加管束的方法来对付儿童”,“正是由于这种强制和管束,儿童理智和道德的自由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4]这种教育“是非常专门化的、片面的和狭隘的。”[5]同样,杜威也遭到了反对者的批驳,“改造主义者认为进步主义过分夸大个人自由,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要素主义认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儿童要充分发挥潜能,需要教师的指导”。[6]滕大春教授也认为“杜威摧毁传统教学时的矫枉过正之处,也是难以掩盖的。他过分听任儿童自由活动而忽视应有的教师主导”。[7] 由此可见,传统上研究者将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师生观视为相反或相对的两极,虽然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两人的某些特性,但却过分夸大了不同之处,淡化了两人教育理论中的相通和共性之处。正是这种相通和共性之处反映了教学基本规律,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二、赫尔巴特与杜威师生观的共性分析 1.强调教育者要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 从赫尔巴特的原著来看,赫氏并未自诩为“教师中心论”的代言人,也没有忽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相反,他把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兴趣渗透于其教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其教学阶段的始终。首先,“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是教育者当前必须关心的,他必须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作好心理准备。”[8]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教育的首要目的。“教学计划要把多方面的、尽可能平衡的和结合的很好的兴趣作为一切详细的教学过程的目的放在首位。”[9]再次,教育的起点是个性,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个性具有的鲜明的轮廓明显地显露出来。“当学生的行为与他(教师)的愿望不一致,……他(教师)必须立即放弃他自己的愿望,如可能,甚至连表达这种愿望也必须抑制住。”[10]需要指出的是,赫氏虽然主张在教育中重视儿童的个性,但他反对教育者迁就儿童。 杜威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11]教师要信赖儿童的天性和经验,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杜威还强调“兴趣在学校工作中所占的地位”,认为“兴趣是天赋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儿童的生动活泼的生长是依靠这些天赋资源的运用获得的”,[12]教师对学生的兴趣不能置之不顾、任其自由发展,要掌握它并善于引导,使之成为了解人类进步的一个手段;教材不能从外面灌进去,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很小心、很巧妙地”逐步地“引出”来。 由此看来,赫尔巴特和杜威都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两人都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着想。 2.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历来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赫尔巴特形象地把人的自然本性比作一艘大船,把教师比作舵手,他指出“能够经受一切风浪颠簸的船,期待着这样的舵手。他将按照各种情况操纵它的航程,指引它到达彼岸的目标。”[13]同时,赫氏还建议教师不要给儿童过多的不必要的干涉,应该让儿童有一定的自主权。他在著作中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只不过是被派去对儿童做明晰的讲解和作为儿童合适的陪伴的。”[14] 同样,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