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ppt

发布:2018-08-21约9.01千字共9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Sisco-RCF: Simulation System for Collapse Respons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2.1总体调查结果 2.2 结构整体破坏形式 2.3 框架柱受弯破坏 2.4 框架柱受剪破坏 2.5 框架梁和节点的破坏 2.6 填充墙破坏或坍塌 3.1.2 轴心受压构件的加固 3.1.2 轴心受压构件的加固 3.1.2 轴心受压构件的加固 3.1.3 偏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加固 3.1.3 偏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加固 3.1.4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加固 3.1.6 构造要求 3.1.6 构造要求 3.1.6 构造要求 3.2 钢构套加固技术 3.2.2 轴心受压构件的加固 3.2.2 轴心受压构件的加固 3.2.3 偏心受压构件的加固 3.2.4 构造规定 3.2.4 构造规定 3.3 粘贴钢板加固技术 3.3.1 概况 3.3.2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加固 3.3.2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加固 3.3.3 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加固 3.3.4 构造规定 3.4 粘贴纤维片材加固技术 3.4.2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加固 3.4.2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加固 考虑纤维强度发挥程度,实际粘贴面积: 防止剥离,限制应变: 行业标准[εcf ] = min ( 0.67f tk / Ef , 0.01 ) 上海标准[εcf ] = min ( 0.45f tk / Ef , 0.007 ) 4.1总体调查结果 4.2 采用抗震设防的房屋 4.3 未采用抗震设防的房屋 4.3 圈梁和构造柱的破坏 4.4 纵墙的破坏 4.5 横墙的破坏 4.6 独立砖柱的破坏 4.7屋顶突出部分的破坏 4.8 震害综合分析 5.1 抗震加固的要求 5.2 整体抗震加固技术(构造柱+圈梁+钢拉杆) 5.2 整体抗震加固技术(构造柱+圈梁+钢拉杆) 5.2 整体抗震加固技术(构造柱+圈梁+钢拉杆) 5.2 整体抗震加固技术(构造柱+圈梁+钢拉杆) 5.2 整体抗震加固技术(碳纤维材料) 5.2 整体抗震加固技术(其它) 5.2 整体抗震加固技术(其它) 5.3 增设抗震墙加固技术 5.4 面层加固技术 5.4 面层加固技术(钢筋网水泥砂浆) 5.4 面层加固技术(钢筋网水泥砂浆) 5.4 面层加固技术(高强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 5.5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技术 5.5 碳纤维材料加固技术 5.5 碳纤维材料加固技术 5.7 独立砖柱加固技术 5.8 门窗口堵砌及加固 5.9 出屋面小屋加固技术 谢谢! 四、砖混结构震害分析 四、砖混结构震害分析 四、砖混结构震害分析 四、砖混结构震害分析 四、砖混结构震害分析 四、砖混结构震害分析 四、砖混结构震害分析 四、砖混结构震害分析 (1)建筑结构布置 复杂提醒房屋比简单体型房屋破坏严重 横墙承重房屋震害最轻,纵横墙承重房屋次之,纵墙承重房屋最重 底层空旷时底层破坏严重,端头为大房间的震害加重 顶层为大会议室时,顶层破坏严重 (2)结构选材 木屋盖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 混凝土楼盖房屋:下层破坏重、上层破坏轻 无圈梁或少圈梁的预制楼/屋盖房屋破坏严重 (3)房屋的连接与整体性 施工质量差直槎砌筑纵横墙的比咬槎砌筑的震害严重 圈梁少的房屋比圈梁多的房屋破坏重 整体性差的房屋比整体性好的破坏重 五、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法 V-墙段的剪力设计值 η-墙段的加固增强系数 VR0-墙段原有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βs-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η-加固增强系数 Ψ1-体系影响系数(按加固后) Ψ2-局部影响系数(按加固后) β0-楼层或墙段原有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抗震设防规范验算法 超过下一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20%时,应同时增强下一楼层的抗震能力。 超过下一楼层受剪承载力20%时,应同时增强下一楼层的抗震能力。 五、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房屋四角 楼梯间 不规则转角处 隔/每开间 与墙体可靠连接(销健/锚杆/锚筋) 与圈梁、钢拉杆形成闭合系统 五、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全高贯通,不得错位 楼/屋盖上下500mm箍筋加密 应做基础 五、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平面内闭合(楼梯间、阳台处局部加强) 与墙体可靠连接 五、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代替内墙圈梁 每开间有横墙时,至少隔开间布置;相隔多开间有横墙时,钢拉杆加粗 与原有墙体或新加圈梁可靠连接 五、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墙体布置在平面内不闭合 增设墙段 增设钢筋混凝土框 五、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楼/屋盖构件支撑长度不足 增设托梁 无下弦人字屋架 增设下弦杆件 五、砖混结构抗震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