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执法难的原因和对策.docx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审计执法难的原因和对策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审计执法难的原因和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审计执法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如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力度不足等。本文从审计执法难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当前审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高审计执法效能提供参考。
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审计执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执法力度不足、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主体不明确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审计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审计执法难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高审计执法效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审计执法难的原因分析
1.1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1)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审计执法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存在法律法规交叉、重复以及部分规定模糊不清等问题。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已达百余部,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内容重叠和相互矛盾的现象。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对审计监督的职责和权限存在交叉,容易造成执法过程中的混淆和争议。
(2)以某省审计厅为例,在一次审计项目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模糊规定,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遇到了困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财务收支”的具体范围界定模糊,导致审计人员对于是否包括非财务收支产生了分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3)此外,法律法规的更新滞后也是审计执法难的一个原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新的经济形态和业务模式不断涌现,但现行的审计法律法规往往难以适应这些变化。例如,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而现有的审计法律法规对这类领域的审计监管尚无明确规定,导致审计执法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以互联网金融为例,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审计法规,审计人员在对其开展审计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审计重点和范围,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2审计执法主体不明确
(1)审计执法主体不明确是当前审计执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在我国,审计执法的主体主要包括审计机关、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主体之间的权责划分并不清晰,常常导致执法过程中的职能交叉和推诿扯皮。例如,在查处企业违规问题时,审计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可能都会介入调查,但由于职责不清,两家机构在调查取证、处理结果等方面可能出现冲突。
(2)以某市一家上市公司为例,该公司涉嫌财务造假,引起了多部门关注。审计机关、证监会、纪检监察机关等多方介入调查,但由于职责不明确,各部门在调查过程中各自为政,导致调查进度缓慢,影响了案件的处理效率。此外,由于执法主体不明确,企业在面对多部门调查时,难以明确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企业的维权难度。
(3)审计执法主体不明确还体现在执法标准的统一性上。由于执法主体不同,各自制定的执法标准也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执法结果的不一致。以税务审计为例,税务机关和审计机关在审计标准和程序上存在差异,企业在接受税务审计和审计机关审计时,可能面临不同的处理结果,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影响了审计执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1.3审计执法程序不规范
(1)审计执法程序的不规范是影响审计执法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国《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审计执法程序应当遵循合法性、公正性、公开性和效率性原则。然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部分审计执法程序存在不规范现象,影响了审计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以某地审计机关对一家国有企业进行的审计调查为例,该企业在接受审计时,审计人员未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未在法定期限内送达审计通知书,也未按照规定进行审计调查。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未充分收集证据,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调查取证不充分,导致审计结论缺乏说服力。据调查,该审计项目因程序不规范被上级审计机关责令整改,整改期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据审计署发布的《2019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共查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问题金额达1.2万亿元,其中因审计执法程序不规范导致的问题金额占比超过20%。这一数据反映出审计执法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审计执法程序的不规范还表现在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上。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