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各标段设备技术参数及功能要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附件:各标段设备技术参数及功能要求
1标段:16层螺旋CT,1台;
1 机架系统 1.1 探测器材料 固态稀土陶瓷探测器 1.2 探测器排列类型 纵向排列≥24排,可每圈螺旋扫描出16层图像 1.3 探测器Z轴覆盖宽度 ≥24mm 1.4 每排探测器数量 ≥800个 1.5 滑环类型 低压滑环 1.6 孔径 ≥70cm 1.7 机架倾角 ≥±30度 1.8 机架倾斜控制 可以在机架上控制、操作台上遥控 1.9 机架倾斜螺旋扫描功能 提供 1.10 机架激光定位系统精确度 ≤±1mm 1.11 机架内部冷却方式 油冷、风冷或水冷(如需水冷,提供进口双套水冷机组) 2 数据采集系统 2.1 数据采样率 ≥2300采样/秒 2.2 数据传输速度 ≥800MB/秒 3 扫描床系统 3.1 床面垂直升降范围 ≥350mm 3.2 床面垂直移动速度 ≥40mm/s 3.3 床面水平移动范围 ≥1900mm 3.4 床面水平移动速度 ≥100mm/s 3.5 床面可扫描范围 ≥1600mm,无金属范围 3.6 床面定位精度 ≤±0.25mm 3.7 扫描床载重量 ≥200kg,保证精度 3.8 扫描床运动控制 可以在扫描床上控制 3.9 扫描附件 包括衬垫、头部/臂膀支撑,膝部/腿部支撑、床面延长板、床垫,除标准头托外,提供冠状位头托(仰卧位) 4 X线系统 4.1 球管阳极热容量 ≥6.0MHU 4.2 球管阳极散热率 ≥840KHU/分钟 4.3 球管小焦点 ≤0.5×1.0mm 4.4 球管大焦点 ≤1.0×1.0mm 4.5 最大球管电流输出 ≥500mA 4.6 最大球管电压输出 ≥130KV 4.7 最大连续曝光时间 ≥100秒 *4.8 球管最低保用次数 ≥20万秒 4.9 高压发生器功率 ≥50kW 5 扫描操作台系统 5.1 主计算机 图形专用工作站 5.2 主计算机内存 ≥2GB 5.3 主频 ≥2×3GHz 5.4 主机图像硬盘总容量 ≥146GB 5.5 硬盘存储量 ≥25万幅(512×512)不压缩 5.6 主机配磁光盘驱动器容量 ≥7GB 5.7 磁光盘存储容量 10,000幅(512×512)不压缩 5.8 重建矩阵 512×512 5.9 显示矩阵 1024×1024 5.10 接口 DICOM3.0接口(传输,打印,接收,存储,查询) 5.11 显示器 ≥18’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器一台 5.12 不间断电源 一套 6 扫描参数 6.1 扫描时间 ≤0.4秒/360° 6.2 最薄扫描层厚 ≤0.6mm 6.3 薄层扫描每圈覆盖范围 16×0.75mm (十六层采集方式) 6.4 最大扫描覆盖速度 ≥10cm/s 6.5 扫描视野FOV范围 25-50cm 6.6 定位像长度 ≥1600mm 6.7 定位像方向 后前,前后,左右侧位 6.8 空间分辨率 ≥20Lp/cm@0%MTF(提供英文原文证明文件) 6.9 低密度分辨率 ≤ 4.0mm@0.3%,27mGy(提供英文原文证明文件) 6.10 噪声 ≤0.27%,27mGy在21.6厘米水模上 6.11 时间分辨率 ≤53ms 6.12 图像重建时间 ≥6幅/秒(512×512矩阵) 6.13 最大连续螺旋扫描时间 ≥100秒 6.14 最大螺旋长度 ≥1620mm 6.15 螺距 0.13~1.7可连续调节,螺距参数机器自动选择 6.16 螺旋模式 多螺旋,双向 6.17 CT值范围 ≥-1024~ +3072 7 医生诊断工作站 7.1 图形专用工作站,操作界面和主机界面一致 7.2 CT中文自动图文报告系统 7.3 双CPU并行结构,同时高速运算,主频≥3GHZ 内存≥2GB 7.4 工作站硬盘与主控台硬盘通过网络联系,各自独立工作 7.5 硬盘容量≥146GB 图像存储容量≥25万幅 7.6 CD-R医学专用图像光盘刻录存档系统一套,刻录机存储容量≥620MB 7.7 ≥ 19’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器一台 7.8 激光打印机一台 7.9 不间断电源一套 7.10 DICOM3.0网络激光相机接口 8 临床主要应用软硬件配置要求 8.1 QuickStart急诊高速启动程序,从CT通电到扫描仅需5分钟以内 8.2 薄层合并厚层图像重建功能 8.3 最大密度投影Max IP 8.4 最小密度投影Min IP 8.5 MPR 多平面重建软件 8.6 三维3D表面遮盖立体重建软件:要求具有同时重建15种组织或器官的能力(在一幅三维图像上采用不同的色彩重建15种独立的组织或器官) 8.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