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2.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3.适用专业:[相关专业名称]
4.学分/学时:[X]学分,[X]学时,其中理论课[X]学时,实验课[X]学时
5.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熟悉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应答过程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内容
1.绪论(2学时)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任务。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2.细菌学总论(6学时)
-细菌的大小、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细菌的生理: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新陈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消毒灭菌的概念、方法及影响因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变异的类型及实际应用。
3.细菌学各论(12学时)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肠道杆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弧菌属: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厌氧性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分枝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其他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4.病毒学总论(6学时)
-病毒的大小、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基本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异常增殖及干扰现象。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类型、致病机制及免疫应答。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病毒遗传变异的机制及意义。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5.病毒学各论(10学时)
-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其他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狂犬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6.真菌学(4学时)
-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生长繁殖特点。
-真菌的致病性:真菌性感染的类型、致病机制。
-常见致病性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7.医学免疫学基础(12学时)
-免疫学概论:免疫的概念、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
-抗原:抗原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抗体:抗体的概念、结构、功能、分类及抗体的产生。
-补体系统:补体的概念、组成、激活途径及生物学作用。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概念、分类、生物学活性及作用特点。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结构、功能及医学意义。
-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的来源、分化、表面标志及功能。
-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基本过程及调节。
8.临床免疫学(6学时)
-抗感染免疫: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
-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疾病及发病机制。
-肿瘤免疫:肿瘤抗原、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及肿瘤免疫治疗的基本原则。
实验教学内容
1.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4学时)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涂片、染色技术。
-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