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资料16:WCDMA基本教材3-无线传播理论(通用).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网优文档分享 微信公众号:网优雇佣军
目 录
3.1 无线传播基本原理2
3.2 无线传播特性3
3.2.1 频段划分介绍3
3.2.2 快衰落与慢衰落4
3.2.3 传播损耗7
3.2.4 多普勒效应 10
3.2.5 菲涅尔区 12
3.3 无线传播模型 14
3.3.1 传播模型概述 14
3.3.2 常用传播模型介绍 15
2. 自由空间的传播 15
3. Okumura-Hata 模型 16
4. COST231-Hata 模型 18
5. COST231 Walfish Ikegami 模型 19
6. Keenan-Motley 模型20
7. ASSET 支持的模型20
3.3.3 传播模型校正 21
1. CW 测试的原理21
2. CW 测试方法22
3. 传播模型校正及实例 23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网优文档分享 微信公众号:网优雇佣军
第三章 无线传播理论
3.1 无线传播基本原理
在规划和建设一个移动通信网时,从频段的确定、频率分配、无线电波的覆
盖范围、计算通信概率及系统间的电磁干扰,直到最终确定无线设备的参数,
都必须依靠对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了解和据此进行的场强预测。它是进行
系统工程设计与研究频谱有效利用、电磁兼容性等课题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基本理论。
众所周知,无线电波可通过多种方式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直达波或
自由空间波、地波或表面波、对流层反射波、电离层波,如图 3-1-1 所示。
就电波传播而言,发射机同接收机间最简单的方式是自由空间传播。自由空
间指该区域是各向同性(沿各个轴特性一样)且同类(均匀结构)。自由空
间波的其他名字有直达波或视距波。如图3-1-1 中(a)所示,直达波沿直线传
播,所以可用于卫星和外部空间通信。另外,这个定义也可用于陆上视距传
播(两个微波塔之间),如图3-1-1 中(b)所示。
第二种方式是地波或表面波。地波传播可看作是三种情况的综合,即直达波、
反射波和表面波。表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从发射天线发出的一些能量直接
到达接收机;有些能量经从地球表面反射后到达接收机;有些通过表面波到
达接收机。表面波在地表面上传播,由于地面不是理想的,有些能量被地面
吸收。当能量进入地面,它建立地面电流。这三种的表面波见图3-1-1 (c)。
第三种方式即对流层反射波产生于对流层,对流层是异类介质,由于天气情
况而随时间变化。它的反射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减少。这种缓慢变化的反射系
数使电波弯曲,如图3-1-1 (d)所示。对流层方式应用于波长小于 10 米(即
频率大于30MHz)的无线通信中。第四种方式是经电离层反射传播。当电波波
长小于 1 米(频率大于 300MHz)时,电离层是反射体。从电离层反射的电波
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跳跃,如图3-1-1 (e)所示。这种传播用于长距离通信。除
了反射,由于折射率的不均匀,电离层可产生电波散射。另外,电离层中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