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的构造与岩石组成.ppt

发布:2024-05-19约6.72千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大洋地壳的构造与岩石组成大洋地壳的结构洋底地形基本单元及形成岩石组成一、大洋地壳分层正常大洋地壳(洋盆区)的一般厚度为5~10公里。在大洋中脊轴部,由于沉积层和大洋层的变薄或缺失,地壳厚度减至3~5公里。在无震海岭或海底火山区,地壳厚度可以增大到15公里或更大。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以及其他一些海底高地,属于残留的微型大陆,但是地壳厚度一般小于正常的大陆地壳。人们通常把较薄的大陆地壳叫做次大陆地壳,把较厚的大洋地壳叫做次大洋型地壳,二者也统称过渡型地壳。可见,大洋型地壳区别于大陆型地壳的要点,在于薄而重,同时缺失大陆型地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大陆型地壳不仅具有“花岗岩层”,而且“玄武岩层”也比大洋型地壳大大增厚。这样一般大陆地壳就比大洋地壳厚达4—6倍。太平洋型大陆边缘表现为另一种过渡形式,其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西太平洋岛弧—海沟—边缘海系列为代表,另一种以南美西缘的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为代表。根据板块的相对运动关系和力学性质,板块边界分三种: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离散型(扩张型)板块边界平移型(转换型)板块边界二、洋底地形基本单元及形成大洋中脊和断裂带(转换断层)深海盆地无震海岭及残留陆块岛弧-海沟系1大洋中脊和断裂带(转换断层)大洋中脊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大洋盆地大洋盆地在海盆区,尚分布着不少海崖和海槽,其形成与断裂有关。有许多海槽或线状延伸的坳陷,分布在深海平原与海岭或火山链相邻接的地方。把各深海盆地分隔开的,使一些正向的海底地形,这些地形从等轴状到长条状,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长条状的正向海底地形,通常叫海岭。往往由链状的海底火山构成。像夏威夷海岭。一般缺乏地震活动(或仅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称为无震海岭。他与代表海底扩张中心的中央海岭在构造含义上迥然不同。海岭有的部分露出水面,构成群岛,其与相邻深海盆地的高差显著变大。还有的海岭隆起区近于等轴状,高差不大。此外,在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西部有一些海底隆起区,系由小型残留的大陆地壳构成。岩石组成转换断层总的看来相当平直。但是在某些段落发生转折、错开。由于断裂带标示了海底扩张或板块运动的方向,断裂带走向的转折表明海底扩张方向曾发生过变化。大洋盆地的面积约占整个海洋的一半,它的一侧与平缓的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裾或海沟相邻。大洋盆地的轮廓受制于大洋中脊的分布格局。东太平洋海隆偏于东部,因此海隆以西大部分太平洋可看作一巨大洋盆,在海隆以东的洋盆面积就小得多。大西洋的洋盆,则对称地分布在S型洋中脊的两侧。印度洋的洋盆被三叉形的洋中脊分隔成三部分。许多大洋盆地内,还展布着海岭或火山链,把洋盆分割成许多次一级的深海盆地。深海盆地的一般深度为4-6公里。在大西洋北部拉布拉多和冰岛附近的海盆水深最浅,为2600米至3000余米,而太平洋的一些深海盆地的一般深度5000余米,局部可达6000米以上。深海盆地底部的深海平原,是地球上最平坦区域。他的坡度极微,一般小于1/1000,有时甚至小于1/10000。深海平原的基底实际上并不平坦,但由于有较厚的深海沉积物的披覆把起伏的基底盖平。深海平原中,有的是由海生生物遗体堆积成很平坦的海底平原,主要发育在热带海洋区,也有微起伏的深海平原或由浊流堆积成缓斜的深海扇。如果海底沉积物没有或极薄,则玄武岩基底表面控制了海底地形,呈现为深海丘陵,它的起伏比较缓和。这种地形分布很广,在太平洋它约占整个洋底面积的80-85%。通常,海丘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可达5公里,小者甚至不足一公里,多为玄武岩流组成的小型盾形火山。有些丘陵呈纵长的外形,可有数个顶峰。如果深海丘陵上覆沉积较厚,往往构成波状深海平原。3.无震海岭及残留陆块无震海岭的地质地球物理特点无震海岭在洋底呈线状延伸的水下山脉,三大洋中都有分布,在太平洋尤其多见。海岭上无中央裂谷,也没有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其地形不像大洋中脊那么崎岖。无震海岭上现代活火山比较少见,尤其是没有频繁的地震活动。许多无震海岭绵延数千公里,宽约一、二百公里,高出两侧洋盆1~3公里,其走向往往与大洋中脊垂直或斜交,有时从大洋中脊方面直延至大陆边缘附近。所以,无震海岭一般横切过磁异常条带的走向,二者并不协调。无震海岭往往有一隆起的基座,在隆起基座上再发育了链状分布的海山,高者出露水面成为岛屿。无震海岭上的沉积层,有远海碳酸盐沉积、生物礁相及火山碎屑等,其厚度不一,取决于深度及气候条件。一些顶部较平坦开阔的海岭上,沉积厚度较大,可达一、二公里,这与大洋中脊缺乏沉积盖层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些海岭高出于碳酸钙补偿深度之上,接受了较厚的碳酸盐沉积。据深海钻探揭示,有许多海岭曾发生大幅度的沉陷。残留陆块微型大陆是指散布于海洋深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