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6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解释.ppt

发布:2017-05-07约4.24千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到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3.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曲线表示膜内外膜电位的变化情况; (2)a线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使K+外流。 (3)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 (4)BC段: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 (5)CD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6)DE段: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水平。 【典例】 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图5     B.b点对应图3 C.c点对应图3 D.d点对应图5 解析 刺激P点,测得的电位变化对应图3的电位变化曲线。若在a点给予刺激,a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分别向两端传导,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因此指针不偏转,也没有相应的电位变化曲线;若刺激b点,则发生和刺激P点相反的电位变化,即先出现一个负的波形曲线再出现一个正的波形曲线;若刺激c点测得的电位变化与图3的电位变化曲线相似,但是由于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要慢于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所以两个波形曲线之间的间隔应更长;刺激d点,由于兴奋不能向左传递,因此指针只偏转一次,对应图4的曲线图。 答案 D 【方法指津】 确认电流计针指,指针偏转状况的突破口在于“两电极”所在位置处的电荷分布 1.两极位置电位相等(均在膜外、均在膜内或刺激点位于两极正 中心),则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2.若左侧电极先变负,右侧电极为“正”则电流计指针向左侧偏转一次。 3.若左侧电极处为“正”,右侧电极处为“负”,则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一次。 4.若指针偏转一次则呈现一次电位变化,若指针先后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则会呈现两次电位变化。如图所示(呈现一次电位变化时只出现一个弧) 【归纳】 电流计指针偏转分析流程图: 小专题·大思路 固基础·助识记 突要点·探规律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元的组成与功能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2)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 ,传导兴奋;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传导方向为: → →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依据是否有 参与,可将其划分为 (如:看到酸梅流口水)和 (如:吃到酸梅流口水)。 兴奋(神经冲动) 树突 胞体 轴突 反射 大脑皮层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3.反射弧 如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请推断: (1)根据 可推断 为传入神经,则 为感受器,c为 , 为传出神经, 为效应器。 (2)上图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中 的存在决定了兴奋传导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3)图中有 个神经元。 (4)直接刺激b,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 (属于,不属于)反射。 [g]神经节 e f 神经中枢 b a [d]突触 3 不属于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恢复 (1)静息电位: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 ,形成细胞膜“ ”的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导致膜形成“ ”的动作电位。 (3)静息电位的恢复:动作电位产生后,首先是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然后通过Na-K泵,细胞以 方式排出 ,重吸收K+,从而恢复到静息电位。 K+外流 外正内负 Na+内流 外负内正 主动运输 Na+ 2.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内负外正 K+外流 内正外负 Na+内流 局部电流 动 作电位 电位差 局部电流 双向传导 3.分析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 (1)辨析图示,填出①~⑤名称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 受体 (2)兴奋在突触中传递过程: 电 化学 电 (3)兴奋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其原因是递质贮存于 内,只能由 释放,作用于 。 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